原型 Prototype

原型≠元语言。

原型并非是某种建筑师凭借其不同于常人的天赋得出的物质与心理的结构秘密,更无法把某种密码当做未来的独断教义。

  • 建筑一定存在于某时某地吗?
  • 建造与此时此地是否存在统一的象征关系(时代精神、民族样式)?
  • 形制和风格是否只存在于特定的、压抑的、等级化的谱系当中?
  • 如果形制无法被沿用,风格无法被模仿,建筑设计如何成为可能?

原型/底图/先在性 Prototype/archetype/Anteriority

先前建筑学所有积累下的知识可以被叫做建筑的“先在性(anteriority)”……违背常规的做法引起针对彼时的批评条件。然而,当这些置换沉积下来并被规范化,它们就变成建筑先在性的部分,从而也就失去了它们的批评性。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建筑不是关于模仿的艺术,而是一种自主的艺术。但是,在其最高层次上,它无法脱离模仿。它把一种材料中的特性和外观带到另一种材料中,例如,每一个柱子的柱头都效仿了木制建筑。

歌德 Goethe

在建筑与原屋的既定关系上唯一可说的,就是我们应当让这个简陋的创造得以发展。的确,我们已远离原朴小屋,将豪华的装饰错误地投放于这种原朴的构造之上,但基本的要素必须保留——即自然赐予我们的原型。艺术只能利用元素进行装饰和润色,而绝不能越过原型的本质。

马克-安东尼·洛吉耶 Marc-Antoine Laugier

在我看来,在今天的大多数建筑师中间有一种对原创性的奇妙误解。原创性的表达并不依赖新词汇的创造,一个有天赋的人可以采用任何当前的风格并加以使用,我并不是说他不能挣脱材料或规则的束缚,而是这些自由应该像一个伟大的演说家使用语言的自由,而不是为了特立独行无视各种规则。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本质上人永远是相同的,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人们心智配备也是相同的,虽然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在于文化或社会背景,在于他所遭遇的而又成为其中一分子的特别生活模式。

阿尔多·凡·艾Aldo van Eyck

那种认为只要使用“自然”材料和形式,建筑就会有人情味的看法是错误的。真正具有人情味的是形象、原型和其变形。因为它们保持和说明了我们的存在。

诺伯·舒尔茨 Norberg-Schulz

建筑,因为它是砖和砂浆,所以在超现实世界里坚持其现实性,真切性和至理性,在超现实世界中,所谓真理只受人操纵的玩意——它由专家组织开发,作家制造,并由传媒兜售。

建筑创造形制(institutions)。这是建设性的行为。建筑从一开始就在形制化。因此,就建筑存在而言,必须抵制它之所为。为了存在,它必须抵制现有的存在,在不损坏自身前提下转置,也就是维护它自身的形而上学。这就是建筑悖论。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对于生活方式“差异”的认同,使阿尔多·凡·艾克把他二十世纪后半部的事业献身于场所造型,而空间结构的“相同”性则归于人类的普遍心智,谋求抽样出超现实世界自身固有的结构特征。这种新柏拉图主义的想法似乎认为只有将人和世界转化为元素和结构才能获得被理解的类化语言,感性、具体性依然被排除在外。

诺伯·舒尔茨的关键误见在于把建筑的“原型”和“形象性”压抑在形制的现实性上。“原型”的意义似乎领悟到一个超现实世界的存在,但建筑的形而上学(庇护所、美学,结构和意义)和词汇(立体、柱头等要素)依然被假定是符合自然的。因而从现代建筑运动对现实的瓦解努力中后退了,这无论向建筑的自我重构,还是向相对性的世界中谋求定位都缺乏力量。

彼得·埃森曼的这种对形制破坏性的看法,表现出对文化压抑的创造性恐惧。实际是提倡一种对“过去”的误读,它似乎基于这样的哲学悟见:基地的理念,即空间语言对相对性世界的把握,将由于传统的场所,历史和意义系统的压抑而变得语义单一,可以把握的真实性将在美学的或隐喻的可读性中消解,终而变成毫无意义的。

王澍 Wangshu

相关内容

    […] 原型 Prototype […]

    […] 原型 Prototy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