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 Entrance

早期的半穴居,所设门道雨篷可避免雨雪对内部空间的侵袭,同时弥补居寝暴露的缺陷,从而使内部空间较为隐蔽、安全。进一步,入口内用木骨泥墙所形成的小“门厅”,完善了门前这个缓冲空间,反映了空间组织观念的启蒙。这时,这个小“门厅”己具有暂存杂物的实用功能。实际上,这个独立空间正是“堂”的萌芽,它向纵深发展,即形成后世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次间”,是为“一明两暗”的形式,这一空间往横向发展,则分隔室内为前后两部,于是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由此可以设想“一明两暗”和“前堂后室”是同源的。

杨鸿勋 Yang Hongxun

门槛的不对称性。门槛提供了越过界限的可能,从一个空间通向另一个空间。人们可能会认为,进与出,只是调转了方向。然而,这两个方向是不对等的。人们设计的往往是入口,而不是出口。

皮耶·冯麦斯 Pierre von Meiss

考虑到撑伞的空间,至少要有900mm的深度。如果玄关门是向外开,门旁边要多预留600mm左右的宽度,这样更方便。

住宅设计解剖书

学校的门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开口……它应该是欢迎提早到达学校,或放学后不打算直接回家的学生在这里停留的地方。如果能提供一个遮荫的角落就更好了,在雨天最好能有一个有顶棚的空间。

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
代夫特蒙特梭利学校 Delft Montessori School


此处内容需要付费才能显示

¥39立即支付 升级VIP 付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