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 Entrance

早期的半穴居,所设门道雨篷可避免雨雪对内部空间的侵袭,同时弥补居寝暴露的缺陷,从而使内部空间较为隐蔽、安全。进一步,入口内用木骨泥墙所形成的小“门厅”,完善了门前这个缓冲空间,反映了空间组织观念的启蒙。这时,这个小“门厅”己具有暂存杂物的实用功能。实际上,这个独立空间正是“堂”的萌芽,它向纵深发展,即形成后世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次间”,是为“一明两暗”的形式,这一空间往横向发展,则分隔室内为前后两部,于是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由此可以设想“一明两暗”和“前堂后室”是同源的。

杨鸿勋 Yang Hongxun

门槛的不对称性。门槛提供了越过界限的可能,从一个空间通向另一个空间。人们可能会认为,进与出,只是调转了方向。然而,这两个方向是不对等的。人们设计的往往是入口,而不是出口。

皮耶·冯麦斯 Pierre von Meiss

学校的门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开口……它应该是欢迎提早到达学校,或放学后不打算直接回家的学生在这里停留的地方。如果能提供一个遮荫的角落就更好了,在雨天最好能有一个有顶棚的空间。

赫曼·赫茨伯格 Herman Hertzberger

隐奥空间(前堂后室)

半坡圆形建筑无门道及入口雨篷,则于门内两侧设木骨泥墙,形成隐退空间。为争取隐奥空间,隔墙内角放大,即两隔墙不作平行处理,故“门厅”平面呈梯形。对于居住建筑来说,在没有出现门扇以封闭卧室之前,隔墙背后的隐奥,实际上是初步地具备了卧室的功能。因此可以说,这两道隔墙正体现了这种原始建筑的居住特征。以如此低级的营造条件,仅利用两道隔墙的经济手法就满足了居寝隐蔽的实用要求,不能不认为它是原始建筑的杰作。居住建筑所必备的隐奥的出现,标志原始社会建筑空间组织观念开始形成。所以这两道隔墙,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杨鸿勋 Yang Hongxun
遗址平面近方形而圆角,四边向外略呈弧线,约4200×4750,穴深约800,直壁,中央有略凹的火塘,直径800,竖穴局部被破坏,仅在穴内西北部发现两个连在一起的柱洞,二柱洞直径为100~150,北柱洞深430,南柱洞深330,柱洞尖底,内壁有树皮痕迹,竖穴周围未见柱洞,出入口有门道,略呈踏跺四级。门道两侧各有一柱洞,门道内竖穴入口处,泥土门限两侧有厚约10厘米的隔墙,残高30厘米,内有直径约2厘米的木骨遗迹,穴内残存印有木构痕迹的草筋泥碎块。

穴壁四周无明显的构筑痕迹,则顶盖应是自四周斜架椽木交于柱头。为便于架设周围的长椽,柱顶应留有枝杈从其他遗址残存的草筋泥块上的痕迹来看,椽柱交接以及椽木与横向联系杆件交接节点,是用藤葛类或绳索扎结固定的。

沟状门道两旁柱洞,显然是防雨篷架的支柱遗迹,柱洞南北略有错位,推测以短柱顶部支杈为中间支点架设大叉手,构成门道雨篷横梁前方支点(梁悬臂至门道前端),梁的后端搭在顶棚上。

横梁上架椽。其面层一如方锥顶盖的做法。门道前方,为防止雨水倒灌,有低矮如门限的土埂。至于门道与内部空间衔接处,据遗址复原,有木骨泥墙围成的类似“门厅”的缓冲空间。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半坡遗址圆形住宅复原图
伊斯法罕清真寺 Mosque of Isfahan
伊斯法罕清真寺 Mosque of Isfahan
格兰斯勒住宅 Glessner House
圣特斯工人住宅 Maisons ouvrières Saintes
加歇别墅 Villa Stein-de-Monzie
长江美术馆/直向建筑

两湖民居“退步”的槽门

穿越式门廊(明间)

萨拉巴伊别墅 Sarabhai House
入口空间
萨拉巴伊别墅 Sarabhai House © Manuel Bougot
贝里尼住宅 Casa Berrini © ALBA DEANGELIS
拉图雷特修道院 Convent of La Tourette
贝拉里住宅 Belavali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