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 Metaphor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工具,也是一种创造的工具。没有隐喻,人类甚至无法理解时间。或者说,时间也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 必须借助生物学或者语言学的隐喻来认知建筑物吗?
  • 什么是建筑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或者“音字词句篇”?
  • 如果要排除一切隐喻,建筑设计如何成为可能?

在追求没有隐喻的语言中,现代主义只容许了两种特殊的隐喻,一种来自语言,另一种来自科学。

安德里安·福蒂 Adrian Forty

我们所讨论的功能-结构的方法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出自索绪尔开创的日内瓦学派的结构语言学,进而由雅克布逊等学者在音位学层面上建立了有影响的功能方法,在人类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电影研究、精神分析以及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研究等领域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世界;另一个则是取自生物学的一份遗产,现代建筑中的功能主义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功能主义的特征。前者把语言看做一种形式系统,一种分类学现象,并主张一种动力学的分析过程;后者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对分类学的价值有所认识。

王澍 Wangshu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定的内容,会改变话语的结构,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媒介即隐喻,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

尼尔·波兹曼 Neil Postman

语言学隐喻——音字词句篇

对于是否可以把建筑学中的要素当做一种“语言”来理解,使我们在关注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功能语言学,音位学、符号学发展的同时,特别关注其它艺术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王澍 Wangshu

建筑学的语言学隐喻的目的

  1. 用于反对创造;
  2. 用于描述建筑何以成为一种艺术;
  3. 用于描述建筑学的历史起源;
  4. 用于讨论建筑作为一种交流媒介;
  5. 和语法的类比;
  6. 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方法论在建筑上的应用。
安德里安·福蒂 Adrian Forty

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的局限

  • 语料库的稀缺性与更新问题
  • 缺乏常识问题(因果意识、潜意识)
  • 难以介入/互动/控制性问题

六书

  • 造字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 用字之法:转注、假借

生物学隐喻——界门纲目科属种

要素/构成/类型/ Elements/Composition/Typology

在18世纪,自然史研究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进行物种分类,早期自然史学家的分类方法是建立在特定器官的视觉特征的基础之上,例如通过观察雌性植株的花柱,比较其形状、数量、比例和位置,以此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而器官的划分也是基于相似的原则。然而这种从表象着手的分类方法存在着无法体现生命之特征的缺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和居维叶(Georges Cuvier)等博物学家后来在研究动物时基于解剖学提出了另一套办法,他们将生物体视为一个具有层级关系的整体结构,以不同部分所担负的职能以及它们在整体中的相对重要性和所处于的层级,作为划分器官的依据,从而形成了“功能-结构”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后来突破了生物学的范畴,为许多学科所用,而“功能-结构”也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

王正 Wangzhen

在非正式的意义上,一个生物有时可以被称为一个“消化管道”。让我们同样简单的把建筑定义为内部循环,且这不仅仅是从功能的角度而言。建筑就是内部循环,这更多的是出自情感上的理由:作品的千姿百态——如同交响乐一般从未离开我们——在比较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踏步把我们置于这儿,然后又把我们带到那儿,让我们的眼来享受墙以及墙后的期盼,揭示出人意料的空间的门提供了期待与惊奇;或者是从窗或洞注入室内的阳光所设计的黑白分明的影;或者是远景,无论是建成的建筑还是处女般的自然——如同尚处于创造中的完美构思。内部循环的质就是作品的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规定,因为建筑的组织与建筑的本质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有机生命似乎受到分类学价值的约束。于是有机体不再被看作有灵魂的生物,而被看作是一个对变化着的周围环境自动作出有目的的反应的适应系统。这一反应作用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维持结构的内稳定态。其它的重要问题是,系统对影响的反应程度,组织防御的程度和以何种机制来维持稳定。这种思想方式似乎保证了内稳定态会被维持,虽然它只代表生命过程的一个模式。尽管有种种内外干挠,保持其“内部的”环境(也是一种特殊条件)不受损害的(也归诸于生物体的)能力,被它的发现者罗斯·艾什比叫做超稳定性。超稳定系统可以通过适应和进行选择(或自发行为)来使其系统稳定,二者都是生命的重要特征。这个过程可由变动阶段的(moving stages)原理加以解释。系统在维持稳定性时,由一个变量域转变到另一个变量域一甚至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一个超稳定系统放弃一切会使其转换为危机态(即不稳定态)的领域,而保持那些可以在其中达到稳定态的领域。这个例子有助于我们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理解有机体对可变环境状态的适应。

约翰·布罗克曼 John Brockman

无论是花园城市还是光辉城市,二种模式都从生物分类学转化过来。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柯布西耶的速写和草图中,动植物的写生数量之多,让人很难想象这是建筑研究,而如一位专业的生物学者,因为他的兴趣显然集中在分类系统方面。“住宅是住人的机器”是柯布西耶最著名也最受争议的一个断言,广泛流传的解释把它和工业机器联系在一起,似乎缺乏人性的温情,但我以为这是误解。把它和生物系统联系起来,和一种不满足于经验概括、人为臆造与粗糙直觉而寻求一种更加抽象的体系化的空间组织概念联系在一起更加恰当。如果给光辉城市模式一个评断,那应该是:城市是住人机器。机器没有灵魂,这标志从主观偏见向种科学的客观认识的转变。

王澍 Wangshu

相关内容

    […] 度量 Measurement 尺度 Scale 隐喻 Metap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