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4-1896
手工或机器、理想与现实
在莫里斯的理论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尽管有许多进步的思想,但是他却固执地将一只脚深深地陷在了一种过时的生产方式中。
当他自己痛苦地意识到,手工生产是昂贵的,非常昂贵,事实上他那经过精巧提炼与加工的产品主要都是为了那些“有钱人的猪一样的奢侈生活”的,正如他自己所唾骂的那样。
莫里斯对于他所憎恶的工业社会爱恨交加,因而他迈出了明显的决定性一步:接受机器,学习机器的生产方式,然后要引导机器来生产那些不是那么假冒伪劣或俗不可耐的东西,而是以其现代的方式而认真设计、精细制作,并使用了坚固的材料的东西,恰如那些传统手工艺品一样美丽传神。当然,即使是莫里斯自己也没有能够迈出这一步——这一步的实际迈出是发生在世纪转折之后的德国,以他为先例使得这一结果变得可能,他那热情洋溢的精神以及他对于艺术的社会主义幻想,恰如一座通往更好世界的桥梁,成为了现代艺术运动的里程碑。
《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
为生活而生产
当哥特复兴运动者面临这样一种现实,他们成了一种不想拥有、也不可能拥有一种生活方式的社会的一部分时,他们的热情也就丧失殆尽。这是因为社会存在的经济需要,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枯燥的机械活动,而哥特的建筑艺术却是活生生的,它产生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和谐,与枯燥的机械活动是不可协调的。
我们愚昧的希冀已经过去,代替它的是新知识带来的希望。历史使我们了解建筑的演变,现在又使我们了解社会的演变。十分清楚,即使对那些拒绝承认社会进步的人们也是一样…新的社会不再为噩梦所扰,它不像我们那样需要生产越来越多的市场商品去获利,而不管人们是否需要它不像我们那样为生产而生活,而是为生活而生产。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建筑之复兴》18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