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瓦33街自宅 House on 33rd Lane

40年改造

1959 年,巴瓦从伦敦回来两年后,在科伦坡巴加泰勒路尽头的尽端路33 街上租下了并排的四个小平房中的第三个,将其改建成包含一间客厅、一个小厨房、一间卧室、他的男仆米格尔的房间的临时住处。搬进去之后不久,巴瓦就劝说他的房东哈罗德∙ 皮里斯,当四个房子都空置下来的时候,就将整排房子都卖给自己。这排房子中的第四个住着一位名为苏提·班达(Sooti Banda)的新闻工作者,他在那里召开共产主义者的斯里兰卡萨马公民党的内部私密会议。1961 年,巴瓦想方设法把班达先生赶了出去,并将第四个住宅变成了第三个的附属用房,改成一间餐厅、展览空间和车库。

他在1968 年买下了另外两个房子,着手将这一组房子进行整体改造。第三个房子和第二个打通了,扩大了主卧室并形成了一个客房部分。拆除了第一个房子,建了一个四层的建筑:一层是车库,二层是书房,三层是凉廊,四层是屋顶平台。原来侧面的小路现在已显得多余,被改造成一个通过一系列小庭院来采光的长长的入口过道。

40 年中,这个房子经过了不断的改造,原来房子的特征几乎完全消失。虽然每个阶段的总平面形式看起来像是随意拆除或加建的结果,但任何偶然或如画的品质全都是出自一种强烈的秩序和构图感的调和。就是在这里巴瓦开始对建筑旧物的拼贴产生了兴趣:从斯里兰卡和南印度的老建筑中抢救出的一些元素被巧妙地融合进这个不断演化的整体,最终形成了一个内向的迷宫一样的房间和花园庭院,在一块事实上很小的城郊基地上创造出一个空间无穷无尽的幻象。诸如“室内”和“室外”这样的词语失去了所有意义:这里有没有屋顶的房间和没有墙壁的屋顶,由一个轴线和内部景观的复杂矩阵联系着。

游廊、庭院和塔楼

从街道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很暗的简易车库,那里永远有光亮精美的两辆车停在它们的轴承座上,就像两个汽车雕塑。一条长长的白色走廊引领着你,通过一系列由唐纳德∙ 弗兰德装饰过的门,向远处一个由古老的切提纳德柱子镶框的光井走去,那里的一个马头将你推向一条交叉轴线,而另一个庭院则将你吸引至迷宫的中心,轴线的中心在那里交汇,从主要卧室指向远处的花园庭院。

这个住宅的主要部分来自于很多传统装置和抢救下来的人工制品的丰富收藏,如果说这些唤起了对已逝去的游廊和庭院世界的回忆,那么巴瓦在停车库上面设计的塔楼则完全是勒∙ 柯布西耶的雪铁龙住宅(Maison Citrohan)的翻版——一排巧妙控制的连续的体积组合在一起,表面平滑而抽象,而且由一个通向屋顶平台的旋转楼梯相连。塔楼形成了一个潜望镜,从一个凉爽、背阴的世界中升起至可以穿过树梢和邻居的屋顶看向大海。将古老的和现代的、亚洲的和欧洲的各类建筑,作为互补的部分共同构建成一个整体:锚固在土地上的迷宫般昏暗的建筑,被立体主义楼阁带来的无限冷酷感巧妙地提升了。

自传式住宅

33 街不断发展的过程与巴瓦为其他客户所做的住宅设计的关键发展阶段相对应。他第一个阶段的尝试具有加勒的A.S.H. 德∙ 席尔瓦住宅(1959 年)的特征,希望将传统的殖民风格住宅打碎,再以明显不规则的方式将楼阁和花园庭院重组,以重现那些组成部分,不受所谓边界的限制。随着科伦坡越来越拥挤,巴瓦接着设计了将组成元素限制在划定界限内的房子。因此埃娜∙ 德∙ 席尔瓦住宅(1960 年)就完全是一个内向的房子,以国际象棋棋盘格的形式排列连在一起的楼阁和小庭院,它们全都包裹在一个围墙之内。这又孵化出了一系列变体,比如德∙ 萨勒姆联排住宅(de Saram Row Houses;1970 年),这些都是他在33 街所做实验的副产品。随着基地面积继续缩小,巴瓦发展了像树一样伸向天空的塔楼住宅。33街的塔楼和彼得∙ 丘纳曼的塔楼住宅(1967 年)建于同一时期,并且衍生出了马提斯丁住宅、德∙ 索伊萨住宅、贾亚科迪住宅和斯宾塞住宅。

1988 年后,33 街一层车库旁边的客人房被改成了工作室,由于巴瓦行走不便,就加建了一个可以将他运到屋顶平台的电梯。1998年他第二次中风后,他的卧室被改成了一个护理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