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发生学机制/建筑设计如何成为可能
- 建筑是以建造者的欲望和需求为起点吗?
- 欲望和需求是可度量的吗?它们与建筑之间可以建立绝对的映射关系吗?
- 如果是不可度量的,功能预设是一种偏颇的概括吗?
- 如果功能无法预设,那建筑设计如何成为可能?
欲望/需求/功能/筹划 Desire/Need/Function/Program
建筑这一行当有如酿酒,人由于人性的软弱而饮用它,却并非由于营养价值而饮用它。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建筑学的出现是一件不容辩驳的重大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那专注于保证建筑坚固、适用的精神,在一种更高层次的意图中得到了升华,那是一种比简单地服务并试图抒发出满腔激情来得更加高尚的意图,建筑作品的问世都是由这种意图来一一闸明的,而且这种意图绝对不是简单地服务。当得到升华的意图仅仅沦为一种时尚、一座简陋至极的精神之塔、一种失控的行为方式、一种抒发情感的表现、不再与曾经催生这种意图的恰当活力保有任何接触时,建筑学便“轰然倒塌”了。而这正是人类精神最为卑劣的一面:虚假、矫饰、浮夸。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贝多芬创作第五交响乐之前,世界对它有需求吗?贝多芬对它有需求吗?贝多芬是在一种未知的欲望下进行创造,现在,世界的需求尾随其后。建筑是大自然所不能创造的,没有比第一座庙宇的出现更神奇的事情了。自然提供的东西有限,而人是有欲望的,他需要更多。
路易斯·康 Louis Kahn
路易斯康实际说出了他不曾说的:欲望发生需求。我们常常有表达形式的欲望,却更经常地在生活里被需求(功能)所击倒。所以,康将欲望和需求区分开来就可以超越对功能(需求)与形式(欲望)的传统争端。假如欲望发生需求的话,他接着就可以说:形式发生功能。
董豫赣 DongYugan
欲望就是需要(Demand)与需求(Need)的分离,在这一分离中,欲望不再是对某个具体对象的欲望,而是对一个不可能的对象的欲望,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欲望的不可满足性、不可还原性以及不可摧毁性。我们根本不知道欲望在欲望的是什么,我们只知道欲望总在欲望着:欲望在欲望着,这就是欲望的绝对性,人作为一个欲望性的存在就处在这个绝对性的控制之下。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建筑与使用之间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从根本上来说是难以为继的,它们之间的冲突和分裂才是建筑的本质。建筑存在一种深层的感官性,存在一种持续不断的情欲色彩。人类在其他的活动中都能体验到暴力与痛感带来的快感,为什么建筑理论有规律地拒绝承认这些乐趣?
伯纳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
就算生活和工作或者吃和睡有理由被称为活动,仍不意味着它们对发生其间的空间有着具体的要求。提出具体要求的是人,因为他们希望以特定的方式解释同一种功能。
赫曼·赫茨伯格 Herman Hertzberger
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应当慎重地使用“不实用”这个词。在某些场合,甚至一些不舒服的姿势也可能被认为是舒服的。希腊人需要座椅背部具有空间,以供脊柱能大量地活动。他们肯定会认为我们的靠背非常不舒服,因为我们要求肩胛骨处有依靠。
阿道夫·路斯 Adolf Loos
“功能”这个概念一直在讨论建筑物与现实需求的关系……如果说,现代主义找到的讨论这个关系的方式是建立在一个不适当的隐喻上,而这个隐喻也似乎正处在停用的过程中,那并不意味着讨论这个关系的需求也将中止。
安德里安·福蒂 Adrian Forty
建筑的功能总会面临频繁的调换,我们无法知道它们将如何被使用。与其揣测其未来的用途,不如提供一种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或是接纳均可以沿用的普适性空间。
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与其说住宅形态是按各个家庭的需求与功能来来决定的,还不如说是被“所谓的住宅就应该是怎样”的规范约束着。
上野千鹤子 Chizuko Ueno
将建筑中的动作戏剧化,这些动作包括穿过一扇门、从窗户望出去、登上阶梯或走上阳台等等。这个范畴纯粹属于建筑,一方面它限制这些的动作,另一方面却加强来这些动作的意义。
约翰·萨默森 John Summerson
文明最重要的认识价值可能存在于实际物质运动中以及所谓的抽象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中。一方面,当走路、吃饭、洗澡、睡觉、探索以及制造东西的意义被简化为从这些运动中获得物质和物理上的收益;另一方面,当我们理解事物的性质并且指导我们行为的理论简化为知性定义的概念,它不再从感性资源中获益时,文明的精神生活就破裂为碎片。对建筑来说,这意味着在这种程度上,他成功地把内在的根深蒂固的精神观念强行地加诸于家庭生活的简单方面,他就是在弥合我们文明中这种分离。
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 Arnheim
一般说来,机器强调功能的专门化,而工具强调灵活性。一台机器,目的就是完成一个操作;而一把刀可以用来削、雕木材,或将其劈开,或用来将锁撬开,甚至作拧螺丝之用,不一而足。
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勒·柯布西耶的一个关键贡献在于把生物学意义的功能引入空间的形式构造,而又不损害形式秩序的自足,于两者之间创造一张力场。
……
围绕着“功能”这个概念,现代建筑曾经开启了一个体认建筑语言内部自足体的机会,重估“功能”概念,也就是重估现代建筑运动最初的立场。同时“功能”做为当下实践中仍广泛使用的概念,它被重估,在实践中也最易见效,相反,通过臆造新词,来绕过或替换“功能”是过于简单的办法。
……
就记号不能脱离一个系统而言,它不能孤立的被取出,记号的根本特性既非历史解释性的,也非装饰表现性的,而只能是功能性的。可以说,正是在音位学研究中,我们发现了既是现代的,又是哲学性的“功能”定义。
王澍 Wangshu
- 建筑的存在等于此时此地的实践吗?
- 建造物与现实(自然、历史、地域)之间是否存在统一且客观的象征关系(时代精神、民族样式)?
- 如果并不存在统一且客观的象征关系,那建筑设计如何成为可能?
此处——场地/自然/社会/历史 Topos——Site/Nature/Society/History
否认历史是未来的价值与希望,似乎成为现代运动意识形态的重大使命。否定的并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在设计中为它安排合适的地位。
曼弗雷多·塔夫里 Manfredo Tafuri
历史角度的批评无法运用理想且普遍的分析,因为建筑实践从来就不是统一的也不是理想的。其评判也许就个体而言是准确的,然而由于它不采取任何固定立场,因此不能带给我们整体视角。
杰夫里·斯科特 Geoffrey Scott
基地的理念,由于传统的场所,历史和意义系统的压抑而变得语义单一,真实性将在美学的或隐喻的可读性中消解,终而变成毫无意义的。为了重创一个基地,不管是城市亦或是居所,基地的理念必须摆脱传统的场所,历史和意义系统。
彼得·艾森曼 Peter Eisenman
建筑的基地是地点+时间,尽管它不等于地点和时间,但空间意义,只能通过地点和时间知晓。基地因此被当做一张暗含隐秘文学的咒符来处理,它的实质由被压抑的文句流露,从将来回溯到原始教导场景。
王澍 Wangshu
- 只借助建筑的手段,建造者能否与使用者共情?
- 如果建筑不能像语言或绘画那样描述性地再现故事或思想,建筑所包含的特质是什么?
- 如果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反交流的,那建筑设计如何成为可能?
媒介/事件 Medium/Event
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的区别乃在于建筑所提供的不是实物的拟态,而是实物自身。和其他艺术不一样,建筑艺术不是复制那被认识了的理念。在复制中是艺术家把自己的眼睛借给观众,在建筑上,建筑师只是把客体对象好好的摆在观众之前。
亚瑟·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如果说人类精神喜欢去区分、去解读意图,去理解呈现在它面前的种种行为,那么,最后没有什么比“蠢办法”更令其心灰意冷了。艺术就是细膩,细腻就是无止境的体会。而最终,如果人类精神自认饱满充实,它就会突然之间在它长久以来所凝望的建筑作品中看出许多新的意图。而与四周地势融为一体的伟大建筑作品从来都不会盖棺定论。因为光阴荏苒、季节变迁,而年轻人是看不到老年人所能看到的事物的,而且老年人内心深处对投其所好事物的感受也与年轻人完全不同。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如果建造一堵墙,它不仅真正是不透明的,而且与所指之间的联系也很难解释清楚。墙就是墙,不是词,它表示“是……”,而不是“关于……”。墙的状态与词的状态相反——墙是浑浊的,而词却是透明的。
……
一个城市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都在时间和空间中改变着,当它在社会环境里公之于众时也是如此。
王澍 Wangshu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定的内容,会改变话语的结构,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媒介即隐喻,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
尼尔·波兹曼 Neil Postman
每个人对空间的知觉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个体的经验产物是否构成了一个差异性的世界?
伯纳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
建筑师设计建筑时最终关注的是人的使用。而现实是,建筑师对一座建筑的介入在建筑物开始被使用的那一刻就停止了。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
我们可通过两种方式把建筑据为己有:通过使用或通过感知……使用的占有与其说是由意识完成的,不如说是由习惯完成的。关系到建筑,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起支配作用,甚至支配了视觉。后者同样更多地发生于漫不经心的方式之中,而不是发生在全神贯注的注目之中。
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当我们穿过完整无损的建筑物,它的平面图就被知觉所曲解并被分成些部分,整体样式的共时性被一系列景物所取代。但是几乎不可避免,我们确实在头脑中努力从我们接受的分散景色中重构整个建筑物的平面图。
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 Arnheim
可度量的客观事实并不决定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感知、与之产生的关联:感知是现象性的。美学建构的目的在于利用这种主观建立的秩序,使之可用于社会交流。这种建构的结果并不会与客观事实一一对应,而是人为将其再现,达到一种可在社会中被辨识的状态。
艾伦·科洪 Alan Colquhoun
建造者们当时的趣味、意图和成就都已消逝。我们无法得知他们付出了什么,也无从了解他们得到了什么回报。他们将权力、荣耀和过错都带进了坟墓,只留下一堆饱经风霜的石头。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在任何文化或心理的复合体中,我们面对着符号无穷的隐喻之链,其中所指自身永远退向或成为另一个能指。
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 建造的发生与现实需求是一一对应的吗?
- 建造的结果与建筑体验是一一对应的吗?
- 如果都不是一一对应,旷缺与冗余所带来的虚空能否被占据?
- 如果可以被占据,是由什么来占据?是先验的形式吗?是历史沉淀的范式吗?是超验的直觉创造吗?还是个人的喜好?
- 如果可以被一切相关的事物来占据,建筑学是一种收集癖、博物学吗?
- 如果不能被占据,那建筑设计如何成为可能?
旷缺/冗余/虚空 Absence/Redundancy/Void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燮 Zheng Xie
人绝对是无可度量的,人处于不可度量的位置,他运用可度量的事物让自己可以表达。一座伟大的建筑必须从不可度量的起点开始,在设计时必须透过可度量的方法,而最后必定成为不可度量的。用来建造的唯一方法,使一座房子实际存在的唯一方法就是透过可度量的。你必须遵循自然律,运用大量砖块,构造方法和工程学。然而到最后,当建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它唤起了不可度量的特质,接着实存的精神便接管一切。
路易斯·康 Louis Kahn
一种不需要冗余词语来表达的语言也许会更有效,但却会需要我们在听说上集中更大的注意力。这样一种语言也许同样不便用于诗赋:没有词义的交叠,没有同义词,散文和诗歌会失去魅力。假如只有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件事物,散文就将仅仅成为一件产品而不能成为艺术品。不仅是音乐和建筑,其他艺术形式亦然。
布莱恩·劳森 Bryan Lawson
建筑既作为建造行为的统一体,又可以执行与它的功能、意义或者美学毫无关联的其他条件。作为一种“冗余”,这些其他条件可以被看作某种先验形式的缺席,因为它不再基于在场的要素,比如说建造、功能等等。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建筑是用其自身来显现,不是用语言或声音,而只是以形体来显现,它们屹立在那里,彼此之间具有特定关系。形体因光线的照耀而显现,它们的关系并不是基于实用或表达的目的,它们是你在心灵里所进行的数学创造,这就是建筑语言了。籍着无生命的材料,和或多或少的现实条件,你建立了某种关系,情感油然而生,斯之谓建筑。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灵活性不是对使用可能变化的令人律思竭虑的预测……灵活性是创造边缘,即能产生额外的容量,使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解释和使用成为可能。
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建筑形式固然与功能和技术有关,但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方面,相同的技术和相同的功能无论如何都不能确定一个精确的形式。另一方面,建筑形式被证明是比功能更接近永恒。大部分建筑物的寿命会超过其最初的用途和意义。
皮耶.冯麦斯 Pierre von Meiss
最初用木头建造小屋的时候,对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有人将其命名为柱子,由此产生了“柱”的概念。但当下构件,往往既有着柱的支撑功能,同时也有不是柱子的一面。要将其视作为柱子也就自然越来越困难了。它们尽管还可以被当作是柱子,但又不能仅仅被当作是柱子了。
大野博史 OHNO Hirofumi
建筑语言的不透明性,使它不可能用直接幕状的方式去确定事物。它与世界的共通之处,在于它的模写方式——建筑的文句自身,它和现实的关系绝不是一一对应,毋宁被视作一种自觉其虚构的虚构……沉默无疑是最接近真实的表面方式。因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坚持建筑的绝对现实性是荒诞的,整个象征表意空间的实质在于建立世界整体的幻想。
……
直到最近,城市设计的美学还只是作品的美学,对现实功能的强调不过是对设计者主观的功能认识程式的强调,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作品的接受者实际上都没有跳出这个圈限。一个城市设计作品既不能与它的作者的心理状态也不能和它的受者的心理状态视为同一。作为独立和具体的事实,它被设想成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体,不过它并不是完全具体性的。运用功能——结构的方法,我们就可能克服以设计师和作品为中心的城市设计所带来局限,这样就在城市设计作品的美学之外又加上了来自受者方面的组成成分。
王澍 Wangshu
当我们注视着那些平静自在的物品或建筑时,我们的感知亦变得平稳而迟钝。我们感知的对象没有传给我们消息,它们仅仅是存在着。我们的感官逐渐变得沉静、平稳、不再渴急。它们超越了意指和符号,它们开放而空寂。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一些平常我们无法将意识聚于其上的东西。此时,在这感知的真空中,某段记忆也许会浮现,它是一种似乎从时间长河深处产生的记忆。现在,我们对这一对象的观察包涵了对整个世界的全部预感,因为这里的一切无不是可以被理解的。
彼得·卒母托 Peter Zumthor
建筑设计如何成为可能/可言说的与不可言说的
01 作为概念的建筑 Architecture as Logos
- 建筑有明确的范畴和标准吗?
- 建筑及其衍生的概念(功能、空间、结构等)是无中生有的发明吗?
标准/立场/理论 Ethics/Position/Theory
建筑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关于形式的一种知识。
伯纳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
我相信,失败往往很少是因为缺乏手段,也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不知道真正该做的是什么。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我建筑的方式是罗马人身处我的情况时会采取的方式。
阿道夫·路斯 Adolf Loos
也就是说那种布置、排列、安排、整理的机制,那种源于某种意图的行动,那些数学关系,它们可以通过精神的力量而趋于纯净,并可以通过个人创造力来表现出一种协调的整体、即一种无所不包的全部。不是某种自我收缩,不是由某种想要出名的欲望、某种想要达到类似亚述古国那种永垂不朽的欲望,所引发的咄咄逼人的粗暴。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当现代主义者试图占据一个古典世界之后的主导地位,试图把现代运动的立场方法转化成种指导性的教条,试图对城市和建筑进行整体性,一次性的改变时,现代运动的基本立场就已经被逐渐腐蚀了……并不是因为有了现代文学,全体文学就整体性的变成了现代文学,就象不会因为有最初的现代建筑运动,建筑学科就整体性的现代了。在我看来,反常规的现代文艺注定是孤独的,当我们批判现代建筑时,现代建筑最初的实验立场早已被遗忘了。
王澍 Wangshu
一个“建筑”的整体性本身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里所说的“建筑”不是作为物理呈现的建筑,而是建筑这个概念、思想或者理论。更确切地说,并不是说建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本身不存在,而是对由这些东西组成的“建筑”这一体现整体性大框架值得怀疑。“建筑”的整体性也许并不一定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筑”价值观不存在。它不是将整个建筑作为一个框架,而是作为一个与所有其他元素平等的框架。
石上纯也 Junya Ishigami
02 作为对象的建筑 Architecture as Objects
- 建筑设计可以是一种自足的建造过程吗?
- 建筑作为自足的建造物与Building的区别是什么?
- 建造对象只能是可度量的实体吗?
客体/可度量的/物质/ Object/Measurable/Material
一个空间,即使它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很小,只要我们是完全直接地感知这种空间,它以三维的体量呈现于我们眼前,这就足以使我们感到自己身体几乎是无限渺小的,这时我们就能直接地获得壮美的印象了。如果所觉知的是一个空洞的空间,那可决不能做到这一点,只能是有际限而直接可以感知的空间……一个理念的每一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已进入根据律的形式或个体化原理,就必须在物质上作为物质属性而把自己展示出来。
亚瑟·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可度量的,实存物的施予者,出于自然的意志……光,实存物的施予者,投射出它的阴影,而阴影属于光明……这个无所不在的光源可以视作是狂舞中的火焰燃烧自己,化身为物。我相信物质是发出来的光。
路易斯·康 Louis Kahn
建筑设计恰恰是创造的可感、可视的形式,人们可以忽略物体的形状,但是没有形状,我们也就无法与物体打交道。当然,对形式研究的诘难,部分源自对建筑师和理论家把建筑视为纯粹的形式而不考虑它们的实际用途和社会作用。
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 Arnheim
建筑在本质上就是为意向、功能、结构和技术赋予形式的过程。形式既是具体的,同时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为建筑学提供了表达意向和承载功能的具体方式,以及创造有序环境的普遍方法。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两个技巧与一件有意识完成的艺术品直接有关:材料的形成(语言做为一种“材料的形成”,指语言成分的抽取与结构分析)和物质的变形(即现实,指我们意识中用的理解外在世界的习常法则。它们总是固化为物质性的,甚至使我们误以为是自然的)。其它一切——情绪内容、意识形态、性格的心理结构——通常都被看作是应用程序的“事后给予动机”。只有在这层意义上,我们才能谈到一种相应的关于建筑学的形式主义思考,在这种思考中,技巧绝不是一种表现手段,而是关于建筑学基本定义的关键词,建筑被设想为一种语言的类似物,与技巧相关的材料的形成自然不是指物理性质的材料,什么是建筑的语言成分与结构法则还是一个有等形成的东西。事实上,形式主义当初所关注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建筑学界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罕见语言学性质的设计技巧分析,见得更多的是建筑师基于“事后给予动机”对作品的解释,无论是真正的观念发生过程还是设计技巧操作都很少触及,说国内建筑学在理论与设计两方面都停滞在一种十九世纪末的状态上并不过分。
王澍 Wangshu
- 我们必须借助生物学或者语言学的隐喻,来认知建筑的成分与结构法则吗?
- 如果建筑学必须建立在生物学或者语言学的隐喻之上,那什么是建筑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或者“音字词句篇”?
- 分解与分类是否意味着孤立?
要素/经营/构成/类型/ Elements/Disposition/Composition/Typology
要分析,整体必须分解。如果选择了错误的分解方法,整体就会受到破坏,而正确的分解方法却可使结构物保持完整。
保罗·拉索 Paul Laseau
即使是将建筑分解,也有很多种分解的方式。例如结构设计师与规划师在进行分解的时候,会出现完全不同的“部分”与“整体”。可以说,分解是因人而异的。
西泽立卫 Nishizawa Ryue
城市的法则也许就像控制个人生活和命运的那些规律一样。每一部传记都有自身的乐趣,尽管它被限定在出生与死亡之间。当然,作为人类卓越成就的城市建筑就是这部传记的具体体现,它超越了我们所认识的城市的意义和情感。
阿尔多·罗西 Aldo Rossi
类型不等于某一座具体的建筑客体,也不等于某一种空间样式,但却构成了都市人为事实的最基本的要素,类型就是概念化的形式
……
罗西对类型所下的定义可以争议,但基本上是准确的,即类型是一种语言学的潜在事实,类型与建筑的关系是潜能与实行的关系,因此,一座实行了的城市建筑就同时是记号、结构和价值……类型区分功能,但本身并无固定功能,区分意义,但本身并无意义,它和现实的关系是间接的,但它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
……
不再是像传统那样以特殊的功能内容分类,而是通过这一“命名活动”能够把现实分解为可以掌握的建筑语言实体,这就是类型的意义。而不论现实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具体的还是抽象的,老的“代表论”式的功能主义都被放弃了,它被一种分析性的,同时也是构成性的理论所取代。不过,与语言学相比拟,把城市建筑的语言理论建立在词态学还是音位学的层面上,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区别的。
王澍 Wangshu
对任何物体来说,在空间和时间上没有固定限界,但是相对性将不会阻止我们试图在一定精确度内描述物体。相反,给定一个限定的框架,物体和它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客观地建立了起来。这个框架不仅包括外观上呈现于感知的心灵情况,而且还包括那些观者自身普遍的条件:他的思想准备、他的意图和目标、他看待事情的方式等。对一个有效的分析来说,人们必须使所考虑的框架和那些潜在的影响彰显出来。
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 Arnheim
中国文人虽对建筑大木作的结构部分相当漠视,却格外迷恋建筑可变动的小木作部分。当年,梁思成曾反省将传统大木作当作核心研究的西方模式,并思考应该将传统建筑的定义拓展至相关建筑环境乃至生活陈设的部分。
董豫赣 DongYugan
每个人都知道屋顶或阳台是什么,而这一点让我可以很容易地与非建筑师讨论项目。但这一点同时也可以超越了日常交流的范畴……建筑要素的可能性和组合方式都是无限的。在每一栋建筑里,你都可以重新定义它们。它既涉及形式和环境,也涉及空间和尺度,以及它们与身体的关系,还涉及特定的位置、特定的地形、气候、时间等。
长谷川豪 Go Hasegawa
建筑的魅力在于其元素往往身兼数职,特定的元素除了在空间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外,并不断拓展着其他方面的功能。
西蒙·昂温 Simon Unwin
任何组成元素、形式、方法和几何学都可以扩展现代建筑的开放词汇表。它们优先于场所,甚至优先于文化,依旧保持着开放。它们没有具体的传播空间,但是却是具体的建筑形式的先驱。
斯蒂文·霍尔 Steven Holl
03 作为记号的建筑 Architecture as Signs
- 建筑设计可以是一种对形制的沿用与风格的模仿吗?
- 是否存在集体化无意识?它和类型都是内化的形式吗?
- 形制可以被沿用吗?风格可以被模仿吗?他们是否只存在于特定的、压抑的、等级化的谱系当中?
原型/底图/先在性 Prototype/archetype/Anteriority
先前建筑学所有积累下的知识可以被叫做建筑的“先在性(anteriority)”……违背常规的做法引起针对彼时的批评条件。然而,当这些置换沉积下来并被规范化,它们就变成建筑先在性的部分,从而也就失去了它们的批评性。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建筑不是关于模仿的艺术,而是一种自主的艺术。但是,在其最高层次上,它无法脱离模仿。它把一种材料中的特性和外观带到另一种材料中,例如,每一个柱子的柱头都效仿了木制建筑。
歌德 Goethe
在建筑与原屋的既定关系上唯一可说的,就是我们应当让这个简陋的创造得以发展。的确,我们已远离原朴小屋,将豪华的装饰错误地投放于这种原朴的构造之上,但基本的要素必须保留——即自然赐予我们的原型。艺术只能利用元素进行装饰和润色,而绝不能越过原型的本质。
马克-安东尼·洛吉耶 Marc-Antoine Laugier
在我看来,在今天的大多数建筑师中间有一种对原创性的奇妙误解。原创性的表达并不依赖新词汇的创造,一个有天赋的人可以采用任何当前的风格并加以使用,我并不是说他不能挣脱材料或规则的束缚,而是这些自由应该像一个伟大的演说家使用语言的自由,而不是为了特立独行无视各种规则。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本质上人永远是相同的,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人们心智配备也是相同的,虽然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在于文化或社会背景,在于他所遭遇的而又成为其中一分子的特别生活模式。
阿尔多·凡·艾克 Aldo van Eyck
那种认为只要使用“自然”材料和形式,建筑就会有人情味的看法是错误的。真正具有人情味的是形象、原型和其变形。因为它们保持和说明了我们的存在。
诺伯·舒尔茨 Norberg-Schulz
建筑,因为它是砖和砂浆,所以在超现实世界里坚持其现实性,真切性和至理性,在超现实世界中,所谓真理只受人操纵的玩意——它由专家组织开发,作家制造,并由传媒兜售。
建筑创造形制(institutions)。这是建设性的行为。建筑从一开始就在形制化。因此,就建筑存在而言,必须抵制它之所为。为了存在,它必须抵制现有的存在,在不损坏自身前提下转置,也就是维护它自身的形而上学。这就是建筑悖论。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对于生活方式“差异”的认同,使阿尔多·凡·艾克把他二十世纪后半部的事业献身于场所造型,而空间结构的“相同”性则归于人类的普遍心智,谋求抽样出超现实世界自身固有的结构特征。这种新柏拉图主义的想法似乎认为只有将人和世界转化为元素和结构才能获得被理解的类化语言,感性、具体性依然被排除在外。
诺伯·舒尔茨的关键误见在于把建筑的“原型”和“形象性”压抑在形制的现实性上。“原型”的意义似乎领悟到一个超现实世界的存在,但建筑的形而上学(庇护所、美学,结构和意义)和词汇(立体、柱头等要素)依然被假定是符合自然的。因而从现代建筑运动对现实的瓦解努力中后退了,这无论向建筑的自我重构,还是向相对性的世界中谋求定位都缺乏力量。
彼得·埃森曼的这种对形制破坏性的看法,表现出对文化压抑的创造性恐惧。实际是提倡一种对“过去”的误读,它似乎基于这样的哲学悟见:基地的理念,即空间语言对相对性世界的把握,将由于传统的场所,历史和意义系统的压抑而变得语义单一,可以把握的真实性将在美学的或隐喻的可读性中消解,终而变成毫无意义的。
王澍 Wangshu
- Rooms
- Served & Servant
- Build-in
- CORE-plan
- Dom-ino/Monol(Parallel Walls)
- Raumplan
- Miesian Grid
- Emergent Grid
04 作为美学的建筑 Architecture as Aesthetics
- 建筑设计可以是一种经验的再现吗?
- 审美经验能否被完整地再现?
经验/想象 Experience/Conscious
“韵”实际上是感觉得到但摸不着的东西,任何直接的形式模仿都不会产生“韵”……园林不是造型,园林是某种经验,是我设计了一个世界并请你进来,你进入后会发现里面是一连串应接不暇的惊讶,而不是我做了一个造型,让你看。这个基本观念和西方的现代建筑非常不同,是另一种思考建筑的框架。
王澍 Wangshu
建筑是就屋宇进行经营与装饰的艺术,无论作何用途,它所营造的情境有益于人的精神健康,能赋予人力量与愉悦。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所有的人类需要都是精神上的,饥饿的折磨、冬天的寒冷、对暴力的恐惧、噪声的干扰都是人类意识层面上的实证。非要把它们一些归结为物质而另一些归结为意识是没有意义的。建筑从各个方面来讲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他是视觉、听觉、触觉和冷热感以及肌肉运动的一种体验,也是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斗争的一种体验。
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 Arnheim
在自然科学的世界中,森林、雾、霭等能表示出某种状态的名称有很多,通过这样的词汇表达,尽管各人之间总有着微妙的误差,但还是能够想象出近似的环境状态。但是在建筑的世界里,还没有多少像这样能够确切表示空间存在状态的“空间的名称”。但是,关于空间的创造以及词汇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问题。此外,通过创造出空间的名称,关系性也会变得更明显,它的构造也可能会变得更为清晰。
西泽立卫 Nishizawa Ryue
我们很难回避这样的问题,坚持构成性的意识和被构成的记号系统之间的对立就足够了吗?我们已经指出现代运动的立场如何被淡忘,即当它又成为一个已经构成的记号系统并以之为指导原则之时,在这种状况中我们总是看到一种独断的唯心主义以及它的僵硬后果;存在着一种纯语法,纯构成吗?艺术不依据于一个解释的体系,但纯语法、纯构成本身和意识形态真的无关吗?与价值论真的无关的吗?存在一种超越文化地理的疆界、超越语言种类的纯粹结构吗?
王澍 Wangshu
- 作为名词的建筑 Icon/Image
- 作为动词的建筑 Diagram/Operation
- 作为形容词/副词的建筑 Picturesque/Musical
- 如画
- 光与重力
- 物质与想象
整体/差异/矛盾/对偶/同一 Continuum/Difference/Dispute/Antithesis/Identity
最小差别的原则可以说是受现代结构思想影响的设计观念的最高原则,因此,“最小差别的原则”就是只要有一丁点儿差别就要引起变化的原则。因此,我们可以理解罗西为什么主张保持“类型”的纯粹性,稳定性,并把这种本然共时性的语言材料与历史材料对照比较。这种强制力的形式主义是把双面利刃,现代建筑中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对这种形式主义不适当的运用,造成了城市的支离破碎,同时,后现代主义召回了装饰性的表现语言,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对装饰性的形式主义的不适当运用,使得城市在结构性与表现性上经历着双重的支离破碎,这使我们在城市设计开始重新重视结构整体的各部分稳定性与重复性的价值与作用,强制力的形式主义,当它被不恰当使用之时,远远不如它的稳定性重要。
王澍 Wangshu
文丘里心中的自相矛盾是对秩序的进攻。它不是由于无知或疏忽或为了一个误入歧途的目的而犯的错误。而是在于:在一个陈述中,既认为某些事物具有一种特殊的属性,而同时又否认它具有那种属性,于是就产生了矛盾。这违反了逻辑上的“排中律”,即任何属性对任何东西来说,都只能是具有它,或者不具有它。
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 Arnheim
如果“灵活性”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字眼,那一定是因为它必须扮演两个彼此矛盾的角色: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功能主义并使之切实可行,但另一方面它又被用作抵抗功能主义。
安德里安·福蒂 Adrian Forty
就建筑的做法而言,西泽先生的House A 虽然是以构架式的结构所构成,但是从外侧来看却像是个箱子呢。我认为整个控制的处理可以说是半吊子的。对于这件事我也曾对西泽先生说过很多次。然而,后来我却发觉这个既非箱形也非构架式的空间并不是半吊子的东西,这个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
是否可以没有“直线一定要严格伸直,曲线要缓和弯曲”的区别,而是看做为同一种东西。说到“曲线”,会想到巴洛克式的富有魅力的表现或是数学上的曲线,但在此是指不属于任何一种的感觉。我所追求的是与“曲线”稍有不同的更加柔和的物。
西泽立卫 Nishizawa Ryue
- 实体/虚空
- 外/内
- 自然/人造
- 旷·疏·开/奥·密·和
- 加·凸·进/减·凹·退
- 公共/私密
- Logos逻各斯/Pathos感染力
- 直/曲
- 正/斜
- 对称/不对称
- 混沌/秩序
- 抽象/移情
- 分散/集中
- 占据/围合
- 动/静
- 松/紧
- 村舍/神庙
- 日常/纪念
- 洁净/污垢
- 定居/游牧
- 小/大
05 不可言说的建筑 Agnostic
不可言说的建筑 Agnostic
如果存在不能用概念表达,那么并不是因为这个东西太笼统、模糊、稀松,而应该是因为它太浓密、具体而丰富。
克尔凯郭尔 Kierkegaard
任何建筑,假使其出众之处仅仅在于其合乎比例,那么它只能算是首建筑打油诗或者一项押韵练习。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我们已被那些准则、方法和概念所困扰,我们变得害怕起自然发生的事情。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 Christopher Alexander
用图像、隐喻、模型、类比、符号和寓言来思考和设计,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个基于综合而不是分析的过程。并不是说他们是对立的,而是更倾向于像歌德所说的那样,分析和综合就像吸气和呼气一样自然交替。
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我对思想的哲学本质很感兴趣,但我不能就此打住,我总是试图通过感性的方式来显现思想。
斯蒂文·霍尔 Steven Holl
空间诗语是空间最高的最终的表达,但它不是对一个已成熟的思想的再现,而是对某种情绪的再现。
在马可波罗这位想象中的“虚构城市”的建筑师的话语中,最打动我心的就是一种浸透在生活中的轻松感,这和忽必烈,一位固执于概念的建筑师原型那无法摆脱的焦虑恰成对照。
王澍 Wangshu
当建筑师们谈论他们的建筑时,他们所说的常常与建筑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一致。这大概和如下事实有关:他们倾向于多谈他们作品中理性、慎思的一面,而较少谈到启发设计的内在激情。
彼得·卒母托 Peter Zumthor
焚毁你所爱的,爱你所焚毁的!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