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的强度

Tension Compression Shear 石材的抗压强度 试件:边长50mm的立方体。 9个强度等级:MU100、 MU80 、...

主应力轨迹线 Principal stresses Trajectories

主应力概念 主应力:某一点上的法向应力(Normal force),即只有轴向应力,没有剪切应力。 主应力方向连成的线为主应力轨迹线,分为主拉应力轨迹线和主压应力轨迹线两种,主拉应力和主压应力两条轨迹线在相交的点的切线是互相垂直的。 主应力的思想无论从概念上还是计算上,都比 “结构截面”作用的假想模型要复杂得多, 但是主应力轨迹线比弯矩图和剪力图能更清楚地描述结构是如何作用的。对于不能抵抗有效拉力的材料,如混凝土,主应力路径表明薄弱点在哪,哪里需要抗拉钢筋。 从梁到墙板...

折板结构

折板结构是个新的东西,不属于历史的形式,在日常用品中只有折叠屏风和手风琴的风箱使人联想到类似的原理,少数植物生长有肋状主脉或扇形叶片。在自然界其他地方还很少看到与折板相似的结构物。因此;难以用历史上的或自然界的类似物体来说明这个概念,一些理论性介绍还是无法避免的,最好是用一系列的模型实验来说明问题。 一张纸由于没有一点弯曲强度,搁在两块板边之间就会掉下来。如果将这张纸沿着它的跨度方向打成许多平行的折,象手风琴的风箱那样,就有了强度。这种形状的纸足能承受百倍于其自重的分量。 如果荷重增大到突变点,这个结构就由于折页下坍。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制止折页的坍坏,即在纸张的两端用一条硬纸板加强,这张折叠的纸就能承受更大的荷重这是假定加劲搁在支座上面,在折板结构中这类横向加劲板非常重要。 纸模型的性能和足尺结构物相符。但是,必须增强材料的弯曲强度,这就是要同时能抗拉、抗压、抗剪。在理论上,没有理由不用木材。但是,在实践中,很难制造大块的木板,同时板脊和板谷的细部设计太复杂。因此,至今相当少的折板结构是木制的。由于钢和铝的强度高,所用的戴面薄,对于制造折板结构所需要的大尺寸的板,可能会有发生局部屈服的危险,除非采用特制的双层板。在这方面的发展还仅仅是个开端。所以,目前只用钢筋混凝土制造折板结构,它是较理想的材料。 为了易于分析,折板的作用可以分为三部分: 1.左横向,折线之间板的作用 在横向,折板的作用象一个带褶的连续钢筋混凝土板。它横跨一系列一高一低的支点。可以假定那些就是板的支点,因为上面板脊和下面板谷的折角具有加劲作用。 2.在纵向,平行于折线的板所起的作用...

间隙 Gap

离散 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我们不应以单座建筑作为单位,与欧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 林徽因 Phyllis Lin 变形缝 混合式的建筑,在完成时,一部分承重,而一部分填充了非承重的砌体材料,然后抹灰。骨架结构设计中都存在这种滥甪材料和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抹灰的混水立面与骨架结构毫无关系。随着时间的消逝,房屋的沉陷和反复的温度变化发生很大的影响,这时一连串不可避免的裂缝又暴露出骨架的格式。这些裂缝将是对滥用材料性能和践踏结构原理的外部表现,混合式是无法用一层马赛克或其它结构装饰代替抹灰来补偿的。 柯特·西格尔 Curt Siegel...

梁结构内力图 Force Diagram of Beams

铰支座处,弯矩为零。 集中荷载,剪力图为常数,弯矩图为一次函数。 均布荷载,剪力图为一次函数,弯矩图为抛物线,抛物线开口方向与荷载方向相反*。 集中外力作用处,剪力突变,突变的大小的该力大小;力偶作用处,弯矩图突变,变化的大小的该力偶矩。

天花/顶棚 Ceiling

天花板是地板的对应物。与屋顶一起,它是实用的,因为它的作用是提供庇护和建筑的必需品。但天花板可能具有更多的形而上学意义。由于离得很远,而且常常遥不可及,所以这里是最受欢迎的粉刷、壁画、马赛克的地方,一种表达梦想、理想和神圣的方式。涂鸦是一种自发的表达方式,很少在天花板上出现。在二十世纪的先驱建筑师中,很少有人能赋予天花板以其潜在的崇高作用。当它被小心处理时,通常是通过一个美丽的结构的美学效果:暴露的框架。很少有人像阿尔瓦·阿尔托那样,总是认可天花板设计的重要性:阿尔托的天花板赋予空间以意义。 The ceiling is the floor’s counterpart. Together...

墙 Wall

据半坡遗址,可知柱和椽是先于墙出现的。初期没有墙体,围护结构的“四壁”是削地而成。墙体出现之初,它与屋盖区分并不明确。 杨鸿勋 Yang Hongxun 带来额外重量的是墙,影响建筑优美的还是墙。墙出现得越少,建筑就越美。完全没有墙的建筑就是最完美的。 马克-安东尼·洛吉耶 Marc-Antoine Laugier 垂直和水平之间的关系(重力)不仅仅决定了墙的特定形状,而且也在知觉上确定了它实际上是墙。每一个视觉物体都作为视觉力的结构而出现。这种结构就是视觉物体,因此,就二维延展而言我们所称的墙就是当适当的刺激物映入眼帘时而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引起的垂直和水平状态的特殊的相互作用。通过观看缺乏连接的大而空的墙,人们可以证实这种要求的正当性。它们看起来十分脆弱,因为需要建立起牢固的知觉力太弱。如果没有这种牢固性,墙就不能履行它明显的动力作用——作为堵住我们通路的障碍。作为观者前进的一个障碍,墙在三维空间里表现出它的特征,但是只有当它的二维首先牢固地建立起来,才可以这样。 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

楼层 Storey

地板首先有一种实用的意义,比墙壁和天花板要重要得多。一个人必须能够在上面移动,并在上面放置物体。重力赋予了它一个支撑生活和物体有关的角色。作为一个普遍的规则,大多数建筑空间我们期望它保持水平,以保证可用性和通行的可能。我们在楼地面上行走。西方人很少用它来坐或躺,或者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分接触。他们对地毯的偏爱可能一种“和解”,即重建身体与地面之间的基本关系。我们应该记住,有两种人工水平面:地面(the covering of the earth)——我们的铺路石和墓碑;以及楼面(floor)——更轻,更人工。使用的材料和它们的设计是对所在位置和支撑方式回应。 皮耶·冯麦斯 Pierre von...

内/外 Interior/Exterior

建筑把两个不容易调和的任务结合在起。一方面,它必须提供一个庇护所,保护它的居住者免受外部不受欢迎的外部力量的影响,并且给它们提供一个适意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它必须创造一个外部,在物质上适合于它的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有魅力或有威慑力、有教益等。 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 Arnheim 室内和室外的概念不一定与那些覆盖和未覆盖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人类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来考虑环境。柏格森著名的“ 此时此地 ”概念暗示了无论你身在何处,内心都是存在的。当我们在城里或花园里时,我们把它们当作室内装饰。反之,内部通过室外限定要素的存在而获得外部的氛围。 建筑师使用并置和相互渗透的方法来调节内外关系,并将过渡清晰地表达为内-外、人-自然、私人-公共、元素-环境……他建立了属于两者的过渡的中间地带。 Notions...

尺寸 Dimensions

天门至二丈(6.6m)则太阔矣……天井横阔一丈(3.3m)则直阔四五尺(1.2m)乃宜也……然唯厅小而丈一二丈五六(3.6m~5m)乃验也,若厅至丈八九及二丈(6m)外,则厅阔矣…… 《宅法全书》[明]黄一凤 公制 英制 市制 1 INCH =...

入口 Entrance

早期的半穴居,所设门道雨篷可避免雨雪对内部空间的侵袭,同时弥补居寝暴露的缺陷,从而使内部空间较为隐蔽、安全。进一步,入口内用木骨泥墙所形成的小“门厅”,完善了门前这个缓冲空间,反映了空间组织观念的启蒙。这时,这个小“门厅”己具有暂存杂物的实用功能。实际上,这个独立空间正是“堂”的萌芽,它向纵深发展,即形成后世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次间”,是为“一明两暗”的形式,这一空间往横向发展,则分隔室内为前后两部,于是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由此可以设想“一明两暗”和“前堂后室”是同源的。 杨鸿勋 Yang Hongxun 门槛的不对称性。门槛提供了越过界限的可能,从一个空间通向另一个空间。人们可能会认为,进与出,只是调转了方向。然而,这两个方向是不对等的。人们设计的往往是入口,而不是出口。 皮耶·冯麦斯 Pierre von Meiss...

门与窗 Windows & Doors

在古罗马时期,庞贝的房屋让我们看到,当时根本没有或几乎没有窗户;只有开向花园或内院的大窗洞。大窗洞用来让光线进入,而房门则用来让人进出。窗户到底是干什么用的,难道不是给墙体照明的吗?并且这并不是一件一目了然的事,而是深藏于建筑学当中的一个事实。如果说窗户可以照亮它对面的墙体,那么它给侧墙带来的光线就要少得多,而被它穿越的那面墙壁则一点也照不到:两个黑暗区域淹没了整整半间房。反之,如果我留白于此,整个空间都可为我所用,我感受到的便是最原始、最符合人类生理特性也是最根本的建筑效果,我感受到的就是光线:谁沐浴在光线中都会感觉良好。就这样,我认识到,一扇以宽度见长的窗户与一扇面积相等但却以高度见长的大窗户相比,有着更多的优越性,因为它可以照亮侧面的墙壁。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两坡屋架的形成,使排烟口有条件设于山面上,此时,它成为“窗”的原始形态,即古文所谓“牖”。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门与窗的区别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