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适性的空间 范斯沃斯住宅是否实现了密斯所谓的普适性的空间?普适性的空间一定是均质的吗?如果不是匀质的,仍然存在的差异是什么?这些差异,是建造的天然产物吗,是为了满足现实需求吗? 我们必须选用一些在我们建成后不会过时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其答案显然是结构的建筑。它并不昂贵,然能持续长久。它来自严格的逻辑,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建筑的功能总会面临频繁的调换,我们无法知道它们将如何被使用。与其揣测其未来的用途,不如提供一种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或是接纳均可以沿用的普适性空间。 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一个人在荒野中不可能孤独存在,只得退而求其次,谋取在尘嚣中得清静,所谓城市山林。” 童寯《论园》 不恰当的分类 所以我觉得为什么童寯老先生非常牛,他就觉得中国这个园林其实不管是属于宗教的,还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还是公共的,还是什么,它在法式上没有任何区别。讲这种地域性、所有权的这个分类,对于中国造园没有任何帮助。 标准 我可以不认识植物,但我一定要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一颗。后来看童寯先生也在讲这个事,就是欧阳修根本不认得植物,但是他造园他为什么要认得植物?他只需要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一棵。我不是想做一个人,我想做一个好人,所以你需要判断(好和坏)。 我们脑子之乱啊,就是一方面我们觉得,唉呀现代建筑学光与影的游戏,另外一方面又读过什么谷崎润一郎的那个《阴翳礼赞》(认为“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又喜欢暗,我觉得现在脑子就是一盆水。 西方的世俗,比如别墅都在模仿教堂,但中国呢,哪怕是宗教性的寺院,都要讨好山水。...
戏台与加油站 有小伙伴在读书群讨论怎么看傅英斌的这个作品?之前并没有关注,于是快速查阅了这个项目的资料。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条新闻:密斯设计柏林国家美术馆新,翻新后重新开馆,被大众吐槽像加油站。 一个是村子里的戏台,一个是城市中美术馆,他们都与加油站产生了关联,只不过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戏台主动采用了加油站的建造方式,作为一种策略,来回应复杂的乡村公共生活和建造条件。美术馆被说成像加油站,因为大家觉得加油站是毫无美感的。 事实上,两者都指向一个问题:戏台和美术馆能不能建成加油站的样子?他们以相似的方式存在,没有人会去质疑一个加油站,但会有人去为难一个美术馆。说到底,是标准的问题。 建筑的标准 一个关乎道德标准的问题;缺乏真实是不可容忍的,我们会在虚假中灭亡……宗教慢慢变得只剩下空壳,坠入尘埃。房子也终将倒塌……那部由过去四千年的条例和章程积累而成的建筑法典,和我们已经无关,所有的价值已经被重新评估。 《走向新建筑》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的最开始就是探讨这个问题,宗教的力量式微之后,建筑的标准由什么来定?作为尼采的信徒,柯布西耶喊出了同样的口号:一切价值都要重估。基于拉斯金和路斯的道德标准,柯布西耶提出了自己的标准:风格、符号、形制、历史范式这些都贬值了,而有价值的是抽象的形体、几何构成、平面秩序、当代的技术和真实的生活。这也成为了当代建筑师主流的标准。...
将建筑分解 发现空间的名称 随机性的大量存在 获得和给予空间/市川公寓 将单间分割为三部分/船桥公寓 网格碰撞产生的形式/江田集合住宅 连接方形体量/新富弘美术馆 像城市一样的“40LDK”住宅/天津伴山人家小区...
现在的建筑界当中,所谓的环境问题对策,是类似像屋顶绿化、或是加上太阳能光电板这类对症疗法般的东西。这样的做法使得建筑物越来越复杂化、重装备化,于是建筑只能越来越丑。感觉上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建筑业界除了提出丑陋的答案之外别无他法,但是我真的认为肯定是会有更简单而美丽的、直接的答案的,不是吗? 关于无障碍的问题我也感觉到了相同的事态。无障碍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明明就是个无论男女老幼,还是坐轮椅的人、撑拐杖的人、小孩子等大家都应该能够在一起的那种任谁都会有同感而毫无疑问的简单问题,但试着去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时,建筑设计这边就做了一大堆类似装上密码锁、装两只手扶梯、造出各种厕所并且加上声音装置等等,不断重复地进行增改,似乎只有做出类似法兰克博士所作的科学怪人般的那种缝缝补补式的建筑的解答。我认为之所以会说除了这种对症疗法以外没有任何解决对策,在于我们对该问题完全没有vision(远见)的缘故。不过,不管是环境问题还是无障碍的问题,在最根本的问题上都是单纯的,感觉上只要改变价值观,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举简单地加以解决。我认为现在是大家都终于想要朝这个方向来做,但又为此感到痛苦的时代。 在环境问题中所想的,是能够和西洋的东西对抗的、绝无仅有的好机会吧(笑)。例如和欧洲人在一起有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困惑的是,他们在呼吸了干冷的空气时会说那是很新鲜( fresh)的。温暖而潮湿的空气就不会用fresh来形容。也就是说,干燥的( dry )空气是最清净而新鲜、干燥的环境是最舒适的,而温润潮湿的暖气则为不洁的,这样的想法是他们的价值观。我们在夏天会开冷气或许也是顺应着那样的价值观吧,不过因为亚洲有许多地方高温多湿的缘故,有不一样的气候与文化,例如在泰国、台湾与日本所生活着的亚洲人,感觉上会具备连wet也是可以舒适的感受性噢。在夏天的午后,夕阳就那样慢慢地落下,就在一种温润的气氛下,虽然满身大汗说着“好热、好热”,但一边喝着啤酒的瞬间能感受到一种舒适(笑)。 所谓的环境问题,我认为是我们的价值观会共同产生的部分。因为那是人类与自然直接接触的部分。从这样的地方来思考空间的模型我认为也会是一条可行的路。 西泽立卫 Nishizawa...
就建筑的做法而言,西泽先生的House A虽然是以杆件式的结构所构成,但是从外侧来看却像是个盒子。我认为整个控制的处理可以说是半吊子的,对于这件事我也曾对西泽先生说过很多次。然而,后来我却发觉这个既非箱形也非构架式的空间并不是半吊子的东西,这个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
现代主义发轫以来,建筑设计是要给世界一张中性的脸,无关乎表现,其目的是生产客观而非主观的建筑。但事实是:不管建筑该多么中性,没有一栋建筑是客观的。勒·柯布西耶或许会坚持:“房子是居住的机器。”但就算住在一栋最忠于极限主义、全白的顶楼,那仍然是个性的一种表现,因此不算中性的空间。 有些人认为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有史以来最客观的建筑,这栋玻璃幕墙建筑终结了所有的玻璃幕墙建筑——只有平坦、黝黑的屋顶、八根柱子、玻璃构成的立面。没有传达任何信息,对吧?它的空无一物挑衅我们,无所遁逃。这是我看过最有侵略性的建筑之一。 丹尼尔·李布斯金 Daniel Libeskind
董豫赣. (2014).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 第一讲 建筑与文学: 大建筑的衰亡 建筑的发端/建筑的象征/建筑的风格/大建筑的辉煌/作为特殊时空的《巴黎圣母院》/建筑是凝固的史诗/作为巴别塔的建筑术/圣经会摧毁宗教/印刷术将杀死建筑术/这些会摧毁那些/文学将杀死建筑/小将杀死大 第二讲...
王澍 虚构城市 Fictionalizing City 以符号语义学为模式的城市设计承认在城市中同时存在着各种主导性的社会价值结构的话语,它们互相交织成复杂的本文,盲目迷信科学技术一种价值结构话语的时期也许已经过去,但这并不成其为与科学技术世界割裂的理由。回想一下福柯的论断: 当代一些人现在所进行的这种活动……指出: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存方式,直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都是同一个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们就与科学和技术领域一样,依存于同样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