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语言︱旷缺 absence

齐泽克“零度能指” Mana is mana, 无所指。 而事实上,建筑学或许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无代表性的艺术。如果建造一堵墙,它不仅真正是不透明的,而且与所指之间的联系也很难解释清楚。墙就是墙,不是词,它表示“是……”,而不是“关于……”,它是词“wall”所指的东西。墙的状态与词的状态相反——墙是浑浊的,而词却是透明的。在这种浑浊特性中,墙具有传统的意义,即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建筑词汇。 如果我们要使墙更符号化,即更修辞化,我们就必须减少它传统的浑浊特性,也即是减少其传统要素的、结构的、美学的内涵。这就需要在建筑“是……”中引入旷缺,一种存有中的旷缺。在传统上,旷缺一直为存在所抑制。这需要一种策略。 ……...

建筑艺术与四种人

17世纪,法国作家弗雷亚特·德·尚布雷( Freart de Chambray)在第一部对柱式进行比较研究的著作中《平行于现代的古代建筑》( Parallel of the Antient...

埃森曼的经典:一种关于现代的反记忆

埃森曼新书名为《建筑经典:1950—2000》,它暗示要建立一种新的正统。实际上,埃森曼所谓的经典确实具有一些说教意味。而重要的是,这些严谨的书面阅读物来自2003年至2006年间他在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讨论课。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书中的观点无异于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就是对20世纪的堪称典范的经典建筑进行精读。过去,埃森曼常常因为依靠建筑学以外的概念而受到批评。然而通过本书中的这些分析工作,他清楚地表明:建筑物自身,而非建筑准则之外的哲学概念, 才是建筑思想的源泉。 但仅限于此将失去其观点的力量。我认为他的标题是某种策略,是他想提出另一种观点时分散 读者注意力的计谋。埃森曼的操作基于一种相当非正统的有关经典的观念。这使得他更接近于福柯 关于“有效的”历史的看法,而非经典永恒不变的保守观念。 在本书中,非连续性(discontinuity )被视为主要的分析性修辞,这也成为埃森曼与其导师科...

建筑经典 1950-2000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2015/)建筑经典1950~2000 Ten Canonical Buildings 1950-2000....

隐喻 Metaphor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工具,也是一种创造的工具。没有隐喻,人类甚至无法理解时间。或者说,时间也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在追求没有隐喻的语言中,现代主义只容许了两种特殊的隐喻,一种来自语言,另一种来自科学。 安德里安·福蒂 Adrian Forty 我们所讨论的功能-结构的方法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出自索绪尔开创的日内瓦学派的结构语言学,进而由雅克布逊等学者在音位学层面上建立了有影响的功能方法,在人类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电影研究、精神分析以及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研究等领域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世界;另一个则是取自生物学的一份遗产,现代建筑中的功能主义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功能主义的特征。前者把语言看做一种形式系统,一种分类学现象,并主张一种动力学的分析过程;后者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对分类学的价值有所认识。 王澍 Wangshu...

建筑学的语言学隐喻及其批判

隐喻作为一种方法的正当性 即使建筑不是一种语言,这并不减少语言作为一种谈论建筑的隐喻的价值。没有理由要求一个隐喻能够再造这个它被用来进行比较的物体的全部细节:隐喻仅仅是对它们试图描绘的现象的部分描述,它们永远是不完全的。实际上,如果它们能够成功的进行完全复制,它们就不再是隐喻了,因为隐喻是通过提取实质不同的东西的相同点而存在的。 安德里安·福蒂 Adrian Forty 对于是否可以把建筑学中的要素当做一种“语言”来理解,使我们在关注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功能语言学,音位学、符号学发展的同时,特别关注其它艺术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王澍 Wangshu 语建筑学的语言学隐喻的目的...

建筑评论语言︱绝对式与二元式

实际上,绝大多数在古典建筑的批评语汇中使用的词都符合这种带有强烈二元极性的特点,在对立的任何一边都有其自身可以识别的特点:“坚固的/轻盈的”、“硬的/软的”、“自然的/人造的”,以及还有很多采用了这种二元成对式样的词语组合。 而相对的,对于现代主义喜爱的批评词汇来说——“形式”、“空间”、“秩序”——其显著特点是它们的对立物的不确定性。即使现代主义者对形式的依赖毫无疑问是基于对“无形式性”的恐惧,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无形式性”——或者“无空间”、“无秩序”——仍然是未经讨论和不清楚的。 “形式”、“空间”和“秩序”被普遍表述成绝对物,即包含了它们类别的全体,纳入了它们的“他者”的概念。这个特征相当程度上使得现代主义的语言无懈可击,任何对批评语汇的研究必须考虑到它们的对立面。 《词语与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