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苏住宅 Maison Errazuriz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1930 这栋住宅建在太平洋岸边。既然这里没有足够的技术劳工资源,那就使用当地的材料,采用简易的施工:毛石砌墙、树干作构架,当地的瓦盖屋面。自然,屋面是倾斜的。质朴的材料,丝毫不妨碍清晰的平面及现代审美的表达。 《勒·柯布西耶全集》02卷 1929-1934 质朴的材料与现代性表达...

洛弗尔海滨住宅 Lovell Beach House

洛弗尔海滨住宅的居住空间被布置在五榀独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内,但辛德勒并没有使用普通的架空柱,五榀清晰的混凝土框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骨架系统。俄国构成主义可以用来解释这座房子的血统,但这个房子不只是一个形式构成的设计。 埃丝特·麦考伊 Esther McCoy 结构与构造 纵向混凝土框架:280mm厚 @3640 mm...

方塔园东大门 Fangtayuan Entrance Pavilion

回想方塔园,我惊诧于我几乎能回忆起它的每一处细节和气息。门棚、塔前、破山道、何陋轩,诺大一个园子,轻、旷、沉、隐,仅着笔四处就控制出一种旷远高古格局。冯纪忠先生一直以提倡现代主义空间研究影响中国建筑界,但方塔园着力的不只空间。在空间之前,是旷远之意的自觉选择,而对旷远空间的着力,则颠覆了明清园林的繁复意涵。常被忽略的是,门棚、塔前、山道、何陋轩,涵盖了本土建筑的四种基本范型。园子的入口门棚是常被提及的,从照片上,我的兴趣在它用拇指粗罗纹钢筋焊接的支撑结构,柱子和梁连续变化,撑起一大片瓦顶,却如此轻盈。现场看,感觉比我想像得更轻。它比一般的园门要大得多,以至产生了一种门房、亭子、大棚的混合空间类型,笔墨节制,风骨清俊。塔前的简旷,山道用下沉的反纪念性演绎穿山而过的纪念性。 王澍 Wangshu

何陋轩 Helou Pavilion

冯纪忠 Feng Chi Chuny 1986年 当时的方针政策也有问题,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美观怎么会有不可能的条件呢?就是草棚子也可以美观,这就是我做何陋轩的主张。 冯纪忠先生访谈,2006年 何陋轩的灵感,我当然有啊。...

费舍住宅 Norman Fisher House

图纸下载 让建筑找到自己的联系 我是匿名的,我有一个“房间社群的”概念,或者把它们组合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让建筑找到自己的联系。 I was a hermit who...

穆勒住宅 Villa Müller

我的建筑不是由图纸构思的,而是由空间构思的。我不画平面图,立面或剖面…对我来说,楼层不存在…只有相互连接的连续空间,房间,大厅,露台…每个空间需要一个不同的高度…这些空间是相连的,所以上楼和下楼不仅是不明显的,同时也是功能性的。 阿道夫·路斯 Adolf Loos 出于意图,人类越来越专注于满足物质功能,人类精神也同时远离了自高自大的境地,和谐也表现出了越来越复杂的形态:各种灵活多变的联系把它们越分越细,并使它们更富于人情味……而真相如此,那就是,当得到升华的意图仅仅沦为一种时尚、一座简陋至极的精神之塔、一种失控的行为方式、一种抒发情感的表现、不再与曾经催生这种意图的恰当活力保有任何接触时,建筑学便“轰然倒塌”了。而这正是人类精神最为卑劣的一面:虚假、矫饰、浮夸。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贾奥尔住宅 Maison Jaoul

这是战后柯布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基地充斥着相互矛盾的规章,任务书错综复杂,预算受到强硬的限制,而今天私人建筑的造价却相当高昂。 柯布决定重新启用最常见最基本的材料:砖,平板瓦,“加泰罗尼亚拱”(以平板瓦代替模板,并最终留在拱的内表面),覆土植草的屋面。根据模度,选定了3个关键尺度:拱跨为2.26m和3.66m,过梁下净高为2.26m,地面采用普通平板瓦,“加泰罗尼亚拱”的下表面同样是普通的平板瓦。内横墙采用普通清水砖墙;外墙外侧为清水砖,内侧加衬(抹灰)以防凝结水。玻璃墙面,得益于先前的研究,已臻于完美。管道集中在墙基的沟槽和每个拱的拱脚处,包括冷水管道、热水管道、电线及电话线管道。电器插座位于踢脚板下方,沿沟槽分布(顶棚上没有任何电器);电器设备的供电借助于由插座引出的软导线。 厨房融入起居空间,并非如往常那般截然分开。 花园,不得不缩减,成为一个“建筑的园圃”。 太阳决定了住宅平面和剖面的布局。 水平的承重构件是裸露的钢筋混凝土过梁,承担着拱分配到多样且不规则的门窗洞口上的荷载。 这一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体现了对建筑的构成要素所进行的有效调整,即,结构的体系,材料的选择,采光和通风的方式,当然,还有平面的布局(如果面对的是私人业主,那么平面的布局将由于回应个人化的要求而变得错综复杂)。 对于“即将到来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家具的问题终将找到它的解答,并见证风俗与习惯的演变。这样的演变就在我们眼前展开,它以不同的方式触及社会各个阶层,触及每一个人。1928年以来,柯布便没有再度涉及家具问题,因为合适的时机尚未到来,仍需等待。终于,居住单位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基础:配备了公共服务的公寓大厦成为现代游牧民的居所,其中不同的户型分别对应人一生之中各个决定性的阶段。战火毁掉了原有的住宅,也毁掉了原有的家具。今天,新的一代将迁入新居,他们不必扛上祖宗留下来的“古董”,他们拎着手提箱,带上书籍、被褥和衣物来到他们的新家,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只需要添置3件家具:床,(简简单单的床!)桌子,(什么样的桌子?尺寸?可能的组合?)椅子。(什么样的椅子?)...

加泰土丘古城 Catal Hüyük

加泰土丘古城位于现代土耳其科尼亚市附近。可追溯至公元前7400年,持续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其鼎盛时期,人口约为8000人。 加泰土丘古城位于一个大型、水源充足的山谷中心,靠近一条流入附近湖泊的河流(如今湖泊和河流已经干涸)。该地区以生产黑曜石(一种黑色火山岩,可用于制作锋利的小刀片,用于镰刀收割)而闻名,黑曜石主要来自安纳托利亚山脉。 城市布局与建筑 宗教与文化

AEG涡轮机工厂 AEG Turbine Factory

类似的失重效果也出现在20世纪初的许多德国建筑产品之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彼得·贝伦斯1909年设计的德国总电力公司透平机车间。在这个独特的建筑中,粗壮的埃及式角墩在到达本应由它支撑的屋顶前嘎然而止。在这里,建构与非建构的并存赫然在目:一方面是沿贝里辛根大街的一系列具有本体意义的建构性铰接钢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则是以再现为目的的非建构性质的角墩,这是一个现浇钢筋混凝土墩柱,承担自身的重量自然绰绰有余,却显然未能真正起到支撑悬挑式屋顶的表现作用。 在贝伦斯意欲表现技术的象征力量的建筑中,出现这种概念上的含混现象多少有些讽刺意味,如果考虑到他在1908年的一篇题为《何为纪念性艺术?)(What is Monumental Art?)的文章中曾经将建筑历史视为权力的奴役史的话,那么情况就更是如此。也许,贝伦斯的文化心理本身就是含混不清的。他热切渴望将他的车间外壳设计成一种“隐秘的古典主义仓屋”,为的是表达某种后来被恩斯特·容格尔(Ernst Junger)称为“劳动者形象”(the gestalt of...

巴塞罗那德国馆 Barcelona Pavilion

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929年 真人尺度的雕像矗立在角落里,作为惟一的一个有机体,从矩形的饰面板中凸显出来。它伫立于一个小水池的平台上,以矮墙为背景,这个雕塑池可以通过一条狭窄的走廊到达,但如果没有雕塑作为视点,这条走廊将会引到一个无意义的虚空角落。...

阿莱西亚博物馆 Alesia Museum

伯纳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 2002—2004年建筑竞赛 2012年游客中心竣工 该项目位于法国中部的一个著名考古场地,为了记念公元前52年发生在凯撒大帝和高卢人之间的一场战役。如今,尽管已看不到一丝当年战争的痕迹,新博物馆却再现了当年战争的场景,对该地区做了历史性的诠释。这片地区包括几个分散在山谷里的场地和一座小小的中世纪城镇。 建筑由两个分离但是彼此相关的部分组成,其中博物馆部分位于高卢人曾经被围困的山顶上;另一个是游客中心,位于小镇下方罗马人曾驻扎的田野中。当地政府和历史学家希望两座建筑尽可能融入到环境当中,显得不那么突兀。游客既能够像高卢人那样俯瞰周围的景色,也可以向上眺望修复后的古罗马城墙垛。必须令游客切身体会到周围景色与历史战役的相关性。 两座建筑关系密切,尽管它们几乎相距1千米(0.6英里)远。场地周围是勃艮第地区翠绿的自然风光以及Alise-Sainte-Reine小镇上的中世纪建筑。

卫城博物馆 Acropolis Museum

伯纳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 2001-2009年 新建博物馆位于卫城脚下,它将取代原先那座倾斜的小型博物馆,并将精美的考古文物、当代城市面貌及其街道网以及附近的帕特农神庙展现在世人面前。 新建博物馆坐落在一个气候炎热的地震多发带上,占地面积达22.6万平方英尺(21000平方米),包括一个用来展出博物馆藏品的9万平方英尺(8000平方米)的展览区,以及一系列当代展廊:内设一个能容纳180人的会堂、餐厅、咖啡馆、礼品店、咨询台、馆长及管理人员办公室、维护工作间等。因为希望能够长期展出4000多件艺术收藏品,所以博物馆未设重要的储藏室。博物馆底部的发掘现场——近代史上最大的正在持续发生着的考古发掘地之一——占地49500平方英尺( 4600平方米),大约有建筑占地面积的70%那么大。 现代街道网格围绕博物馆场地伸展,一部分建在历史通道上,通道和博物馆下的考古废墟并存了几个世纪之久。这些废墟揭露了文明的好几个层面。博物馆需要与它下面的历史古城、它周围的现代城市以及它上面的帕特农神庙发生联系吗?...

辛德勒住宅 Schindler house

原型:辛德勒框架 The Schindler Frame 一系列的连续窗户横档让视线保持在较低部位,在这些横档窗之上是一道天窗。较低的横梁支撑在木窗与墙之间,强化了内外之间的连续感。建筑室内可能受到日本建筑的影响,特别是茶室那种刻意营造的不完整感。可移动的木质屏扇是受到临时帐篷的启发,在工程进行期间,辛德勒与他的夫人就居住在这些帐篷里。 威廉·柯蒂斯 William Cur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