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原载《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二辑) 01 插拱就是弯曲的斜撑 斜撑由擎檐柱蜕变而来 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土木混合结构的中国古代建筑,从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带有健全榫卯的木构来看,已有远远超过七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开始,承袭了氏族公社以来的传统,而确立了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建筑体系。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特别是对于高大的宫殿来说,要求屋盖出檐深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夯土台基和外围木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世界上有不少地区和民族的建筑也是要求屋盖有较大出檐的,因之有的也使用了类似中国早期插供(弯曲斜撑)的构件,然而主要是由于发展了不怕雨淋的砖、石材料的墙体,屋檐无需太大,所以承檐结构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甚至退化了。而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作为代表性的土木合构的建筑类型,则始终要求较大的出檐,这便促使承檐结构大发展,而成为组合复杂的斗棋。当然,这中间还有着民族性、社会性的条件,诸如受到传统审美观点及民族工艺的传统匠思的制约等,例如组合复杂的斗栱就是在修饰和表现结构构件这一观点支配下创造的。 从奴隶制早期,高大的土木结构殿堂就要求出檐深远,因此相应地要求有一定形式的承檐结构。早期的承檐结构自然是低级的,但究竟是什么具体形式和做法,以前缺乏有力的考古学材料(遗址、遗构及当时记录的形象材料)说明;在这种情况下,生动的民族学材料(民居),也未得到考察。1973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墟大型建筑遗址(F1)的续掘,发现在主体殿堂檐柱遗迹的周围有遗存的小柱洞,才使问题的研究得到重大的进展。先是笔者对于这些小柱洞鉴定为擎柱迹(目前所知最早的擎檐柱遗迹,有洛阳王湾仰韶文化遗址F11、湖北红花套大溪文化遗址F111等)。1975年,笔者对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中期大型建筑遗址(F1)的考察,又进一步确认了擎檐柱,进而结合安阳小屯殷墟材料的研究,得出擎檐柱是殷商时代高级建筑的一种主要承檐方式的结论,同时对其发展作出了初步的排比。从夏至殷晚期,擎檐柱平面布置的演变是: 二里头夏墟和盘龙城商中期宫室的一檐柱对二擎檐柱→小屯殷墟“乙十三基址”的一檐柱对一擎檐柱与一檐柱对二擎檐柱相间布置→小屯“乙八基址”的一檐柱对一擎檐柱的布置。 由于当年小屯殷墟发掘时未辨地层关系,因此没有取得考察各基址年代早晚的材料。现在仅从营建技术的发展程序来看,可以认为“乙八”晚于“乙十三”,即擎檐柱数目减至与檐柱相等,是擎檐柱发展的最后阶段一已达到量变的极限,进一步发展,将产生质变。小屯遗址所提供的另一重要材料是,发现了铜“质”。据未经扰动的铜质出土的位置(台基前沿)和质面上残存的直径10余厘米的木柱痕迹知道,这些是擎檐柱的质,即擎檐柱与砾石柱础之间的垫块。铜质的材料及其球面泛水的形式(据当年参与发掘的高去寻先生告诉刘致平先生说出土时质面上还残存漆画的装饰纹样)表明,它是在台基上或散水上露明使用的。也就是说,为了擎檐柱的防腐,已不作栽柱。殷晚期擎檐柱的数目减至与檐柱相等以及根脚提升到台基或散水面这一向上发展的趋势特别值得注意,它预示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向。在陕西岐山凤雏西周早期(相当于殷晚期)大型建筑遗址(甲组)和扶风召陈西周中期大型建筑遗址所发现的擎檐柱迹,反映出其发展阶段略低于殷晚期的水平—擎檐柱数量较多,而且是栽柱做法。晚期遗址则未见擎檐柱迹。前面已经指出,土木结构的高大建筑,其屋盖如果没有专门设置的承檐结构,仅凭屋椽悬挑,出檐不会太大,即使加上遮阳、防雨的披檐一“重屋”,由于殿堂高大,在风雨的情况下也不足以遮挡迎风一面的雨水。由于飘雨,夯土台基(所谓“土阶”)极易塌圮;对于栽立式的檐柱来说,根脚也极易受潮腐朽,接触地面的一段日渐腐朽剥落,柱径减小,遇有强大水平推力常会折断而导致屋塌的危险。因此,保证深远出檐的承檐结构,对于高大殿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据此,可以认为西周晚期未见用擎檐柱的大型建筑,应是另有不同的承檐结构,只是这一新的承檐结构方式没有在地面上留下遗迹。根据这个推测,提出的问题是:在擎檐柱的传统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的承檐结构是什么形式?这一问题可以根据已知的发展逻辑进行考察。...
01 原始社会(檐口与擎檐柱的诞生) 半坡F25(A067) 基本上形成了檐檩,“墙体”与“屋盖”分离,但还没有出檐。 半坡F24(A068) 脊檩已达两山,屋盖应已出檐。 洛阳市王湾F11 外围环列大小不一的柱洞,柱洞与墙基净距300-500,柱洞直径50-100,间距大小不等。...
原始社会(洞口由屋盖转移到墙体) 顶部排烟通风口由椽、柱交接的节点移至前坡顶端(A061) F37 出入口有门道,略呈踏跺四级。(A062) F39南部入 口处排列有柱洞,说明门限甚高,以至需要内设木骨。(A067)墙体甚矮,门依然开在屋盖上。 F24人口宽敞,但门内外均未发现缓冲处理或遮掩结构的痕迹,看来门口似乎已釆用不固定的掩闭设置,按民族学材料,可能为苇编的帘、席或枝条编笆之类的档板。 半坡稍晚的建筑遗址,如F2、F3、F22、F26、F27、F34等中部塌落的草筋泥防水凸棱,可以证明顶部设有排烟通风口。据此可以推测,半坡早期如F37一类的顶尖上已有排烟措施(B036)...
土石/实体结构建造逻辑 木/杆系结构建造逻辑 1. 物理加固(台基):原土夯实;换土夯实;混合土夯实。2. 堆积聚合(墙体):墙基;木骨垛泥墙;土坯墙;草泥墙;版筑夯土墙。3. 覆层(地面、墙面):白灰面;红烧土。 1. 杆材与地面的连接:柱础;磉墩;栽柱;锧2....
考试测评综合楼 任务描述 在华南地区某园区,拟新建一层四层考试测评综合楼。按下列要求设计并绘制总平面图和一、二层平面图(三、四层不绘制),一、二层建筑面积合计6900㎡。 用地条件 用地东、北侧临园区道路,西、南侧为园区待建用地。用地内地势平坦,有一栋四层既有办公楼,详见总平面图。 总平面设计要求 在用地红线范围内,合理布置建筑(建筑物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道路、入口广场、停车场及绿化等。 1.基地内分内、外两个区域。既有办公楼、阅卷区、卷库区工作人员及试卷的出入口均设在内部区域,其人员及车辆由北侧既有出入口进出。考试区入口、考试区出口均设在外部区域,其人员及车辆由东侧进出。内、外区域设围墙做封闭式管理。...
图纸下载 让建筑找到自己的联系 我是匿名的,我有一个“房间社群的”概念,或者把它们组合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让建筑找到自己的联系。 I was a hermit who...
路易斯·康 Louis Kahn 1959-1961
昨天我去了艾玛的卡尔特修道院,在那里我找到了标准工人住宅的解答,只是那风景是无法复制的。那些修士真是幸运,我希望一辈子都生活在他们所谓的“小独室”之中。宁静独处,又与人天天交往。虽然弃绝了红尘,他们却懂得如何惬意地安排生活。我相信他们一定感到很幸福,因为他们面对着天堂! 1907年,查尔斯·爱德华·让那雷 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 让我们提出问题:闭上眼睛别看现有的东西。 一所住宅:防热、防冷、防雨、防贼、防冒失鬼的掩蔽体;光线和阳光接受器。一些房间用来烹饪、工作和过私密的生活。 一间卧室:一个可以自由走动的面积,一张可以躺下的床,供休息和工作用的扶手椅,工作台,一些带格子的架子以便迅速把各种东西放到它的“正确位置”去。 房间数量:一间厨房,一间餐厅。一间工作室,一间浴室和一间睡觉用的。 这就是住宅的标准。...
1.发掘成果的表达 (现存的是什么?) 表达方式:航拍图、照片、图纸、数据图表 2.西周历史背景 2.1大的历史背景(生产力、社会文化、地理气候、技术水平) 表达方式:图文 2.2西周建筑史背景 表达方式:图文、文献综述...
我的建筑不是由图纸构思的,而是由空间构思的。我不画平面图,立面或剖面…对我来说,楼层不存在…只有相互连接的连续空间,房间,大厅,露台…每个空间需要一个不同的高度…这些空间是相连的,所以上楼和下楼不仅是不明显的,同时也是功能性的。 阿道夫·路斯 Adolf Loos 出于意图,人类越来越专注于满足物质功能,人类精神也同时远离了自高自大的境地,和谐也表现出了越来越复杂的形态:各种灵活多变的联系把它们越分越细,并使它们更富于人情味……而真相如此,那就是,当得到升华的意图仅仅沦为一种时尚、一座简陋至极的精神之塔、一种失控的行为方式、一种抒发情感的表现、不再与曾经催生这种意图的恰当活力保有任何接触时,建筑学便“轰然倒塌”了。而这正是人类精神最为卑劣的一面:虚假、矫饰、浮夸。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在加利福尼亚的圣克鲁斯 (Santa Cruz)为克雷斯吉学院设计的学生宿舍建筑群中,摩尔将他那种场所创造的设计移到了室外。这个L形的平面布置穿插红树林中,沿着它那中央“街道”,以一种他心目中的“意大利山间小镇”的形象扩展、收缩、扭曲。 以一种令人感到荒谬的方式,摩尔通过前面的立面和一系列多样变化的灰泥抹面的、横梁式结构的屏障、楼梯和“拱券”,生动地唤起了一种山间小镇的如画感觉。这种看起来很脆弱的、大众化好莱坞式的形式被舞台般场所那亮丽、生涩的色彩所强调,产生出了20世纪60年代那种以功能化的平俗之物,如公共电话亭和自助洗衣店等,作为“纪念碑”的讽刺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