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建筑承檐结构发展

01 原始社会(檐口与擎檐柱的诞生)

半坡F25(A067)

基本上形成了檐檩,“墙体”与“屋盖”分离,但还没有出檐。

半坡F24(A068)

脊檩已达两山,屋盖应已出檐。

洛阳市王湾F11

外围环列大小不一的柱洞,柱洞与墙基净距300-500,柱洞直径50-100,间距大小不等。

02 夏商(擎檐柱发展)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F1建筑基址(A133、D613、D093)

出檐700,

擎檐柱:柱洞直径200,间距1500,

檐柱 柱洞直径400,间距3800 。

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室遗址(A141、 D613

檐廊2000

擎檐柱:柱洞直径450,间距约1000,檐柱间距约2000。 一檐柱对二擎檐柱

安阳殷墟小屯乙八遗址(D613)

小屯遗址所提供的另一重要材料是,发现了铜“质”。铜质的材料及其球面泛水的形式(质面上还残存漆画的装饰纹样)表明,它是在台基上或散水上露明使用的。也就是说,为了擎檐柱的防腐,已不作栽柱

03 周(擎檐柱的消失)

在陕西岐山凤雏西周早期大型建筑遗址(A246)

擎檐柱迹反映出其发展阶段略低于殷晚期的水平:擎檐柱数量较多,而且是栽柱做法。

晚期遗址则未见擎檐柱迹。应是另有不同的承檐结构。

演变:栽立式擎檐柱-明础擎檐柱-落地撑-腰撑-曲撑一栾-插拱

演变:长椽-大叉手屋架-櫼

04 秦汉(櫼/昂+

湖北当阳刘家塚子M2出土东汉陶楼(D621)

昂已经和横拱组合使用了。早期的昂,只是一条细长的圆木条或枋木,它需要在斜下的前端加以垫块,才能更高地抬起檐口。东汉陶制建筑模型表示的就是在昂的前端加上一个栾,以承托檐口。

四川雅安县高颐墓阙

栾/横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