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陋轩答客问

松江方塔园规划中为了从东南部取土,顺应土丘竹林分布原状,凿河北通方池,西接河叉,构成连贯水系,而东南形成了一个景区。拟建简单竹构的饮茶休息设施。

记得三年前曾有客与笔者来游。信步过土埂,登小岛,披着没膝荒草,打量着地势,客高兴地说:“是个好去处,略施些亭榭廊桥,真是别有洞天”。笔者想了一想,没有说什么。后来,总算经费有了着落,一个竹构草顶的敞厅,一波三折,差强人意,将要建成了,姑名之为“何陋轩”。

客拾好又来游。一同过小桥,绕土丘,进入竹厅。客愕然良久,搭讪道:“园里这一圈,可真有些累了。”笔者应道:“坐下喝杯茶再逛罢。久动思静,现在宜于静中寓动,我设计时正是这样想的,不然的话,大圈圈之中又来一番小圈圈,那不就乏味了。”

客道:“原来这就是不采取游廊方式的道理。这个厅确也荫凉轩敞。游廊在楠木厅那里已经有了嘛。”

笔者道:”那里不同,那里是游览主题广场之后,收一收神。”

跟着笔者指点着介绍说:“全园有几个重点单位,除了主体文物宋塔、明壁之外,有天妃宫、楠木厅、大餐厅。这个竹厅在尺度上和方位上须要和那些单位旗鼓相当,才能各领一隅风骚罢。看!竹构结点是用绑扎的办法,原拟全无榫卯,施工中出于好意,着意加工,显出豪式屋架的幽灵难散啊。上部杆件施以彩漆,用意是想在朴实中略见堂皇。”客道:“噢,会不会授人以不伦不类的口实?”

笔者笑道:“不论竹木,本色确是我素来偏爱的,但要因事制宜。为了耐久些,木能敷彩,竹为什么不可以?木料着意雕镂,适足减弱强度,竹材细施榫卯,岂非违背肌理;却都不以为怪,唯独怪此,那是为什么?”

客扫视四周,猛然诘问道:“规律在哪儿?令人迷离惝恍,茫然若失,这又有什么说法?”

笔者笑道:“果然好象吹皱了一池春水,倒很使人高兴。若说规律却是有的。

请先看台基:三层,依次递转三十、六十度,似大小相同而相叠,踌躇不定的轴向正所以烘托厅构求索而后肯定下来的南北轴心,似乎在描述那从未定到已定的动态过程,这叫引发意动罢。方砖铺地,间隔用竖砖嵌缝,既是为了加强方向感和有利于埋置暗线,而且所有柱基落在缝中,不致破损方砖,又好似群柱穿透三层,而把它们扣住了。三层台基错叠所留下的一个三角空隙,恰好竖立轩名点题。

再看墙段:这里并没有围闭的必要。墙段各自起着挡土、屏蔽、导向、透光、视域限定、空间推张等等作用;若断若续,意味着岛区既是自成格局,又是与整个塔园不失联系的局部。”

客道:“厨房忽然又是几个正方块,大盖是求变化、求对比?”

笔者答道:“也对,说是曲直对比,轻重对比,想像它是帆船的系桩,引鸟的饮钵,均无不可,但我想的是为什么厨房非是附属的次要的不可?

总之,这里,不论台基、墙段、小至坡道水落、大至厨房等等,各个元件都是独立、完整、各具性格,似乎谦挹自若,互不隶属,逸散偶然,其实是有条似紊,紧密扣结,相得益彰的。”

客道:“哦!这里包含深一层的观念”。笔者应道:“对。所谓意境,并非只有风花雪月才算”。

客道:“我是清楚了,但是总不能经常依靠导游员解说吧?”

笔者答道:“当然,那不可能也不必要嘛。一般,要欣赏戏,就得把戏看完,要欣赏乐曲,也得把乐曲听完,听完了也未必就懂,其实这都不用说,同样,只要有了了解建筑的意愿,那不也要化点时间和气力,进行独立体验,才能从无序发现有序,从有序领会内涵吗?另一方面,就多数人来说,来到这里是为了品茗闲谈,并不存心了解建筑,然而不自觉有所感受,却是事实。哦,我想这或许就是你担心令人迷茫进而受到一定影响的缘故吧!涉及建筑的感受问题,那是不能单谈建筑客体的,也要看主体一面罢。譬如,高峰绝顶,一览众山,荡胸沁脾,心情爽朗,这是诗人之所歌,哲人之所颂,上下古今,群体总合出来的常人之情,又哪里晓得,不是也有失魂落魄舍身一跃的吗?那是主体的内心世界不同嘛。再说得近一点,当此园中的堑道建成的时候,不也有人怕它易于藏污纳垢吗?再说,为什么对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却没有听说什么叨叨?是古人风雅附庸者夥吗?古人雷池难越吗?也许这样推度仍然流于书生之见。”

说着说着,日影西移,弧墙段上,来时亮处现在暗了,来时暗处现在亮了,花墙闪烁,竹林摇曳,光、暗、阴、影,由黑到灰,由灰到白,构成了墨分五彩的动画,同步地凭添了几分空间不确定性质。于是,相与离座,过小桥,上土坡,俯望竹轩,见茅草覆顶,弧脊如新月,客道:“似曾相识!”

笔者道:“是呀,途中。松江至嘉兴一带农居多庑殿顶,脊作强烈的弧形,这是他地未见的。据说帝王时代民间敢用庑殿是冒杀头之罪的,其中必有来历,那就有待历史学家们去考证了。这里掇来作为设计主题,所谓意象,屋脊与檐口、墙段、护坡等等的弧线,共同组成上、下、凹、凸、向、背、主题、变奏的空实综合体。这算是超越塔园之外在地区层次上的文脉延续罢,也算是对符号的表述和观点罢。”

客点头道:“我有同感。符号怎能趋同,不是贴商标,不是集邮票,也不是赶时髦。”

笔者道:“农村好转,拆旧建新,孤脊农居日渐减少,颇惧其混灭,当呼吁保护或迁存,又想取其情态作为地方特色予以继承,但是又不甘心照搬,确是存念已久了。”

客道:“这样看来,小岛设计的灵感盖出于此罗?”

笔者答道:“也可这么说。就艺术创作话动一般来说,意念一经萌发,创作者就在自己长年积淀的表象库中辗转翻腾,筛选溶化,意象滕朦胧胧地凝聚起来,意境随之从自发到自觉。从意象到成象而表现出来,意境终于有所附托。建筑设计更多的情况是,结合项目的分析,意象由表象的积聚而触发,在表象到成象的过程中,意境逐渐升华。不管怎样,三者互为因果,不可分割。我们争取的是意先于笔,自觉立意,而着力点却是在驰骋于自己所掌握的载体之间的。至于这个方案,那是逐渐展开的。举一点来说:本来因为南望对岸树木过于稀疏,所以有意压低厅的南檐,把视线下引,而弧形挡土墙段对前后大小空间的形成,原是出于避开竹林,偶尔得之的,却把空间感向垂直于厅轴两侧扩展了,纵横取得互补。

我总觉得,一片平地反而难作文章…”

客笑道:“提起文章嘛,这一番动定、层次、主客体、有无序等等的议论,不觉得似有小题大作之嫌吗?”

笔者不以为然道:“‘二京’‘二都’俱是名篇,或十年而成,或期日可待,禀赋不同,机遇不同,不在快慢。子厚‘封建论’,禹锡’陋室铭’,铿锵隽拔,不在长短。建筑设计,何在大小?要在精心,一如为文。精心则动情感,牵肠挂肚,字斟句酌,不能自已,虽然成果不尽如意,不过,,终有所得,似属共通,发而为文,不是很自然的吗?”

客仍坚持道:“小题终究是小题,大题谈何容易!”

笔者语塞,嗫嚅道:“噢,噢,非我这钝拙孤陋者所知”。

仔细读冯先生所写的关于方塔园与何陋轩的文字,就会发现,这是真正围绕建筑本身的文字讨论,这种文字,中国建筑师一般不会写。常见的状况是,要么为建筑套以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概念,以为有所谓概念想法就解决建筑问题,但就是不讨论建筑是如何做的;要么就是关于形式构图、功能、技术的流水账,还是不讨论做建筑的本质问题。

王澍 Wangshu

相关内容

    […] 何陋轩答客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