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洞穴与棚屋

由于发明了火,人类的交往便开始了,他们聚在一起共同生活。许多人来到了一个地方,超越了所有动物,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他们不再俯卧前进,而是直立行走了。这样,他们便可以仰望壮丽的宇宙和星辰。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能利用自己的双手和其他肢体,摆弄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些人用树叶制作覆盖物,另一些人则在挖掘洞穴。许多人模仿燕窝,用泥巴和小树枝搭建避身之所。日复一日,他们观察别人的住所,又有了新的想法,创造出更好的住房。他们先竖起带叉的树干,其间用树枝编结起来,整个抹上泥。另一些人待泥块干了之后用它们来砌墙,并用木头联结加固。为了防雨防热,他们用芦苇和带叶树枝盖顶。后来证明这些覆盖物经受不住冬天的暴风雨,他们便用模制黏土块做屋檐,并在斜屋顶上设置水落口。 本都山脉的科尔基斯人,由于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便将两棵整树平放于地面,左右各一根,留出间距相当于树的长度。然后将两棵树横向叠架在这两根树木的端部,将房屋中央的空间封闭起来,再在上面不断交替地架上树木,将四角固定住。他们建起树木的围墙如塔状,上下笔直,在这些原木之间的空隙处塞以陶片和泥巴。他们以同样的方法架设屋顶,截去原木两端使其逐渐缩短。在木墙的顶部,四边向内收缩,中央形成一个圆锥体的屋顶,并覆盖上带叶的树枝和泥浆。于是便创造出了带屋顶的塔楼——一种蛮族风格。 另一方面,弗利吉亚人居住在平原地区,没有森林,木材匮乏。他们选择大自然中的小丘,向深处挖掘贯通中央的通道,并尽量扩展其内部空间。他们将木棍聚拢起来架在顶部形成圆锥形,上面覆盖稻草和剥了皮的树枝,在屋顶上堆起巨大的土丘。由此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建造冬暖夏凉棚屋的方法。 有些民族将湿地芦苇捆扎起来搭建棚屋居所。出于类似的原因,有些地方的另一些民族也以此法建房。如在马西利亚,我们注意到房屋是以泥土和稻草建的,屋顶无瓦。在雅典的阿雷奥帕库斯山上,至今仍有一种古代房屋是以泥浆涂抹而成的。同样,在卡皮托利山上,罗慕路斯的住宅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的建房方式,令人神往,堡垒防御区中的篱笆屋也是如此。从古代发明建房方法的种种迹象推测,我们便可确切得知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维特鲁威 Vitruvius 建筑与一切艺术都是共通的:其原则以纯粹的自然为基础,自然的规律也昭示出其法则。让我们看看一个除天性之外毫无知识、最原朴的人。他需要一个栖身之地。在一条宁静的小溪旁,他发现了一块草地;那葱郁与柔嫩让他赏心悦目。他不由自主地躺在这块闪耀着点点绿光的地毯上,心中空无一物,一无所求,尽享自然的恩賜。然而,焦灼的阳光让他很快意识到荫蔽的需要。旁边的一片森林正是阴凉所在,他随即跑入深处,安身于此。尔后雾气升腾,翻滚着积聚着,直至遮天蔽日,大雨滂沱,林中不复安宁。这位栖于叶丛中的原始人对弥漫的湿气不知所措,只得爬到附近的一处洞窟中,并为自己找到了干燥的所在而欣喜。可是,昏暗的光线与污浊的空气很快又让他坐立不安。他走出洞窟,决意要用自己的心智改变自然的无情。他要给自己一处居所,既无风雨之患,又可见天日。林中的断枝正合此意,他从中拣出四根最粗壮的,立在地上成为一个方形。再用四根搭在其上,然后从两侧相对支起一排树枝,并让它们在最高点相接。接下来他把树叶满铺在顶上,让阳光和雨水都不能透过。这样,他就有了居所。可想而知,这个四面开敞的居所会让他因冷热感到不适,很快他又填上了两柱之间的空间,得以安心。 马克-安东尼·洛吉耶...

迦太基别墅 Villa Carthage

问题在于设立恰当的“遮阳”,并保证住宅中空气的流通。剖面图带来多种解答:住宅撑起一柄阳伞,将阴影投向房间。从首层到顶层厅室彼此相通,形成了恒定的空气流通。(这个方案没有实施) 方案二(正在实施中)。剖面图关注的问题有所改变。有趣的是支撑各层楼板的骨架的原则,这与加歇别墅方案中自由平面的原则相同,不同的是在此仅仅由柱在外侧勾画出一个规则的围合。而在柱子内侧,层与层各不相同,以“核”的形式,符合功能的精确平面构成多样化的形态,它们周围的平台起到了遮避阳光的作用。

奥瑟住宅 Oser House

委托人杰西和露丝·奥瑟(Jesse and Ruth Oser),他们是康及其妻子艾斯特(Esther)的好朋友。1947年,奥瑟住宅被卖给尼尔森和鲍贝特·莱德纳(Nelson and Bobette Leidner)夫妇。1950年,一棵树倒在了房子上,康随后为房子东侧设计了一个5英尺的扩展。2015年,该住宅再次易主。 建筑特点...

拉图雷特修道院 Convent of La Tourette

自上而下 · 随遇而安 这块基地是如此易变、含糊、倾斜和流动。我想,我不会把它底层放在地面上,相反,我们要把它抬得高高的,沿着建筑的屋顶线,让它和地平线融合在一起。 因此,我们用水平的屋顶线作为出发点,让它通达地面的方式随遇而安。 1960年10月,勒柯布西耶接受多明我会修士的采访 设计是以顶层的100间修士宿舍为起点,基于修士宿舍的尺寸定义出一个柱网。不像密斯的高度“强迫症”,柯布西耶能够容忍功能与感性的介入对均质结构的破坏,甚至是有意为之,就如同柯布西耶自己所说——“随遇而安”。“随遇而安” 的态度让柯布西耶很轻松的解决了功能、形制、结构上的各种矛盾。...

画家奥赞方住宅 Maison Ozenfant

伪装成方盒子 用地是不规则的,夹在一个楔形用地中,在街角露出一个直角。房子利用仅有的两个立面伪装成一个方盒子。 如同贝司纽住宅Villa Besnus里脱开的那个楼梯一样,方盒子与不规则的四边形脱离开。连接处玻璃窗凹入,立面撕裂开形成入口,脱离的这个方盒子与连接处区别对待,檐口有线脚。 底层宣言 底层虽然没有架空,但已经被区别对待。至于底层是底座还是架空,那只是具体的处理方式罢了。 功能上:底层布置车库与设备等,主要功能从二层开始。形式上:底层被水平线脚与上部隔开,和同贝司纽住宅Villa Besnus一样,连接处凹入的裂缝也在底层楼板处断开。...

弗吕日居住区 Cité Frugès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1923-1925 一个半单元 为什么要引入半个单元?5m与2.5m,一大一小,就能解决不同的尺度要求,起居室、卧室、厨卫等。之后的库克住宅、加歇别墅、吉耶特住宅都为类似的空间秩序,即宽窄交替组合。 标准化、类型 标准化不是简单的复制黏贴,是和而不同,就像聚落的智慧。类型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策略,就像户型,便于建设、分配或买卖。基于原型,不同类型的两层的居住空间只有微妙的差异。GRATTE...

柯布西耶母亲住宅 La Petite Maison

建筑物体 独立, 与四周脱离,让平面可以更加自由的分配。如同密斯德国馆的那些独立墙体、范斯沃斯住宅的核。 建筑洞穴 锅炉与洗手池,如壁龛,陷入墙面,让内部形成平整的界面。康也是通过把Servant空间分离来保证主要 Served Space的完整性。 Wall as...

误读刘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雨棚 突出,强形式雨棚;凹入,弱形式雨棚。这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形式,一个角部被挖走,下翻的梁保全了几何体的一个边。 门洞 门洞位于内外界面之上,明确的界限,廊桥延伸到了室内,破除了门洞的界面地位。 廊桥 廊桥自带室外属性,水池强化了桥的意象。室外的氛围被水平延续到了室内。 缝 窗不是开的洞口,而是留的缝,保留了墙体的完整性。缝大部分位于两个几何体之间,光线进来的路径是有深度的,是沿着墙体进来,或者从上方洗刷墙体。开洞的方式,光是直接进入空旷。...

朗乡教堂 La Chapelle de Ronchamp

于此,祭仪的要求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微乎其微。形式的本质是对“生理一心理”感觉的回应。另一方面,由于没有通达朗香山丘的道路,材料成了迫切的问题。考虑采用一种膜状的混凝土薄壳(加肋以确保其强度)。于是,进行了两轮研究,完成了两个模型。一个由石膏制成,另一个由纸和铁丝制成。两者都表明,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不言而喻,结构的问题同时介人。不过,以这样的形式来实施混凝土薄壳结构,要求工程的承包者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与想像力。以保持造价的低廉为宗旨,一切都已准备就绪。施工图将于1952年的冬天绘制,来年春天工程就将起动。 建造采用混凝土喷枪来实现,由此生成布满颗粒的坚硬且粗糙的表皮,内外均涂以白色石灰乳,不进行任何装饰。巨大的侧墙上预留了大大小小的喇叭形孔洞,一些彩色玻璃将嵌在喇叭口深处。 建造的要点在于建筑的屋面,那是两层间距2.26m的膜构成的混凝土薄壳。绝热防水的屋面安置于支柱的顶部。这些支柱或者是“喷浆”饰面的截面呈梯形的混凝土墙体的一部分,或者作为以孚日山石为填充的墙体的构造柱(那些石材是遭炸毁的旧教堂的残骸),墙体未设扶垛,平面上的曲线形式是为了确保砖石砌体的稳固。屋面的薄壳与墙体的竖向围合脱开了几厘米的间隙,于是便产生了有意义的光线的进入。教堂的地面沿丘顶本来的地势向着主祭台的方向倾斜。地面的铺砌通过在板条间现场浇筑水泥来实现,其划分以模度为依据。局部地面,尤其是内外祭台下方的平台以及祭台本身,采用了美丽的白色勃艮第石材。偏祭台采光塔的塔身为石材砌筑,冠以混凝土的半穹塔顶。教堂的垂直部分,不论内部还是外部,均覆以喷浆混凝土,涂以白色石灰乳。屋面薄壳保持拆模时的状态,混凝土直接裸露。 屋面的防水通过结合铝盖板的多层强化的方法来确保。内部:墙体为白色;顶棚保持拆模后混凝土的深灰色;地面为板条分格,水泥浇筑,局部采用石材;长椅由萨维纳以非洲木材制成;领受圣体的长几是铸铁的,在吕尔铸造厂铸就。 采光通过大大小小布局鲜明的窗洞来实现。洞口镶嵌着明亮的白色或彩色玻璃。彩色玻璃并非彩画玻璃;柯布认为后者这种采光方式与古老的建筑概念,尤其是罗马和哥特艺术,有着过于直接的联系。所以,这里没有彩画玻璃,只有明亮的玻璃,透过它们可以看到云彩的浮游,树叶的颤动,以及来往路人的身影。 其中一个偏祭台的采光塔在内部涂以饱和的红色,而圣器室一侧的墙体则为紫色。仪式队伍的主入口安装了一扇中央设轴的巨大转门(9m2),门的两面各覆有8块经760℃高温焙烧的鲜亮的彩釉钢板(0.75m ×...

肖特汉别墅 Villa Shodhan

关于这座别墅有一段故事:1951年,柯布接受委托,为棉纺织协会秘书长Hutheesing先生设计一栋住宅,方案对应一份相当个人化的复杂而精细的任务书。就在施工图刚刚完成之时,Hutheesing先生将图纸转让给肖特汉先生,后者拥有另一块基地,并希望立即开工建造。好在柯布为印度设计的方案总是先验地受到太阳和主导风向的支配,而这两个主导因素在印度各地是恒定的。所以,该住宅向新的基址迁移并未费周折。 各层平面呈现出结构上一目了然的单纯,然而在房间的设置上却有着惊人的可塑性-—它们的形式,它们的尺度;提供阴影的立面的“遮阳”和屋顶的阳伞,以及由经过组织的宜人气流掠过的空中花园。这个方案让人联想起1929~1930年间建于普瓦西的萨伏伊别墅,它符合热带国家印度人民的生活方式。这栋别墅是柯布1950年后的代表作之一。 裸露的混凝土,清晰地呈现出模板的印迹,制作模板的材料是当地常见的木头。光滑的表面只出现在屋顶的阳伞下和房间的顶棚上,因为此处采用了金属模板,由此获得的表面将涂上鲜亮的色彩,以歌颂裸露混凝土的辉煌。通往首层夹层和二层的坡道构成一个特征鲜明的要素。 上方,房间布置在“空中花园”内,分布于几个楼层,构成3组彼此独立且相互关联的套房。 首层采用了以模度为指导的“理想铺地”。

魏森霍夫住宅区 Weissenhof-Siedlung Houses

居住区落成典礼之时,便是这两栋住宅为“新建筑五点”代言之日。所代之言没有任何奢望,只期望在眼下建立一个结构严密的建筑学体系,一个今后能够启发建筑师工作的体系。相对于传统砖石结构强加的束缚,这五点意味着巨大的自由。 在斯图加特,展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住宅形式。其中一个,回应一种摆脱了人为束缚的生活方式,是围绕名为“雪铁龙”的居住类型展开的长达十年的研究的继续。屋面板和窗的标准化,大起居与小房间的对比,倘若市政法规允许,这些小房间的尺度还可以进一步缩减。于此,提出一个现代居住的论点:宽敞的起居室。在其中,在充足的阳光中,在大尺度和大空间的惬意中,度过一整天。从宽敞的起居室引出一些功能性的盒子,我们在其中停留的时间较短,为了满足这些功能,现行的法规所要求的尺度太大了,过大的体积导致无益的浪费,引起无效的金钱开支。 另一栋住宅发展了相同的论点,但形式不 同。宽敞的起居室通过可移动的隔墙的消隐而获得,住宅被布置成卧铺车厢的样子,隔墙只在夜里使用。白天,住宅从一端到另一端是开放的,贯通成一个宽敞的起居室。夜里,所有藏在单元模块中的就寝卧具床和实用的壁柜便各就其位。位于一侧的狭长通道仅在夜里用作过道,其设计严格按照国际卧铺车厢公司的车厢通道尺寸。通道的狭窄惹怒了斯图加特无数的参观者,并激起了舆论界最猛烈的批评。但他们恰恰忘记了,以时速100km奔驰的列车,配备着同样的过道,过道上人来人往,还堆满了沉重的行李。在这个宽敞的起居室之外,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内,仆人的服务集中在下面一层,位于底层架空柱之间:工作室在上面一层,面向屋顶花园,那里宁静将导向沉思,屋顶花园是一个真正新鲜的建筑事件,是魅力与诗意的使者,是不需一文的穷奢极侈。 勒·柯布西耶全集01卷1910-1929 魏森霍夫白院住区 Weißenhofsiedl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