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屋通进深约700厘米,前檐有宽约110厘米的走廊,其前沿设直棂木栏杆,地板高出地面80~100厘米,用木梯上下。地板厚约10厘米,每段长80~100厘米,都是利用废旧梁柱之类截断、劈裂改制而成,上面留有榫卯残迹。地板浮摆在地板龙骨上。遗址中,地板以下堆积厚薄不均的一层稻壳、菱壳兽骨、兽角等生活垃圾表明,该屋在使用期间可任意掀开地板,从室内投下垃圾。 桩木一般直径为8~10厘米,最大圆桩直径20厘米;方桩15厘米×18厘米;板桩一般厚约3-5厘米,宽20~50厘米。一般桩入地60~80厘米;主要承重的大桩,入地150厘米。地板大梁跨度约310~340厘米、小梁跨度可能为130-190厘米、柱高263厘米。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遗址所见木构件多经重复利用,晚期建筑多利用早期废屋的旧料。一部分直接利用原构件。此外,例如废旧大料截断使用,梁枋之类改作桩木,木或较大截面的方料纵裂成板材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公元前 5000年-3000年(仰韶文化)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早期仅见方形。其发展概况是,平面由方形趋于长方形;穴由深而浅,中柱布置由不规则到规则;火塘由篝火式的极浅的凹面发展为圆形浅坑,并有灶陉萌芽;顶部排烟通风口由椽柱交接的节点移至前坡顶端,内部椽木开始涂泥防火;卧寝部分的居住面高起,并出现“灸地”的防潮、防寒措施。晚期内部空间用木骨泥墙分隔成几个空间,即突破了原来一个体形一个空间的简单形式,而形成分室建筑。 火塘与中心柱的矛盾。从发展看,经过了一柱、四柱、无柱的探索,晚期方屋似乎找到了较为合适的二柱方式,屋架基本上以大叉手的结构方式为主,这一方式尔后一直为商周奴隶主宫殿所沿用。 据半坡材料,可知柱和椽是先于墙出现的。初期没有墙体,围护结构的“四壁”是削地而成。居住区周围的拦护壕堑,也是削地而成。对于土结构,开始还不掌握叠筑技术,增筑壁立的泥土结构,是后来才有的。 考察原始的承重木骨泥墙的形成,半坡穹庐式屋提供了启示。穹庐式屋可视为建筑由半地下转到地上的过渡形式。它进一步发展即产生了飞跃—屋结构的分化。半穴居屋变为地面上的穹庐式屋,说明屋结构向高大发展已达到可以不依赖竖穴而独立构成足够空间的程度。在穹庐式屋的纵剖面上,以其曲线扩大了内部空间,已显示出独立构成居住空间的能力。当曲线变为折线,也就是说,外围结构分化为直立的墙体与倾斜的屋顶两部分,这为建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发展至此,在外围结构上出现了构筑起来的承重直立部件—就建筑形式而言出现了墙壁,然而从结构学的观点,实际上仍是集中荷载的柱承重的框架体系。这种墙体是从屋分化出来的,其构造仍因袭屋的构造方法。 墙体出现之初,它与屋盖区分并不明确。从半坡初期原始地面建筑F39来看,墙体甚矮,仅相当于晚期半穴居穴壁的高度。而且构造与屋盖全同,即木骨架支柱平均担负上部荷载,可知不出檐。在半坡遗址中,发展至圆形F3,屋檐改用板材,较为合理地承受屋面荷载,方始明确屋盖与墙体的不同分工,因之有屋檐的出现。进一步发展,墙体骨架又分化为较粗的主要承重支柱与较细的填充结构的骨架。此时,作为木骨泥墙,在结构、构造上方始完备。...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硏究所编. (2016).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技术(公元前2100年以前) 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技术(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475年) 第一节...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夏后氏的宗庙,正堂南北深十四(单位?),宽度比深度增加四分之一。正堂上五个区划空间,都是深十二步,宽十二尺。共九级台阶(3+2+2+2),四面各有一门,每扇门各有一窗。用蛤壳煅后白灰粉刷墙壁。堂屋尺度占正堂的三分之二,室是正堂的三分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殷人的重檐之屋,堂的南北进深七寻(1寻=8尺),堂基高三尺,重檐四阿顶。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周人祭祀场所,以九尺长的筵为度量计算单位,东西宽九筵,南北深为七筵,堂基高一筵。五个室,长度均为二筵。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室的度量单位为几(案几),堂的度量单位为筵(坐席);宫的度量单位为寻(张开双臂);空地度量单位为步;道路度量单位为轨。...
如果说马赛公寓在二战后的那些年中引领了类型学传统的开端,那么在勒·柯布西耶的哲学观中,它也代表了长期以来对集合体秩序探索的巅峰。这种追求可以追溯到阿尔及尔规划中的高架桥,追溯到光辉城市中的齿状板式高层,追溯到克拉特公寓和瑞士学生宿舍,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别墅大厦和雪铁汉住宅。 勒·柯布西耶希望建造许多成片的集合住宅,以支持他的理念。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这种理念的弊端也许就会显现出来。因为当每个街区都表现为统一的社区时,隔阂很可能就会在这些街区之间出现。当芒福德暗示出这一问题,并批评:室内街道在社会性方面,根本不能与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传统的地面相媲美,远离密歇尔大道的马赛公寓对马赛和密底地区来说可能恰到好处,但是这种集合住宅的理念如果不加甄别地在各种情况下随意使用,必然会引起很多问题。这是一种讽刺:勒·柯布西耶恰恰认为他的解决办法是具有标准性和普遍性的。 从本质上讲,新一代建筑师的态度是矛盾的。赋予这栋建筑以引人注目力量的绝对主义,其实与他们所主张的多元论相矛盾但作为一种建筑原型,集合住宅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基本的形式转变为一种更灵活的建筑术语,以适应不同的城市、社会和气候。 早在马赛公寓建成之前,集合住宅的构想就被发表了,其设计原则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很多住宅项目。十次小组稍后所表现出的批评性态度也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了。在艾克斯大会召开之前,出现了一个表达新观点的具有说服力的提案:由弗拉基米尔·博迪安斯基(Vladimir Bodansky)和沙德里奇·伍德(Shadrach woods)为摩洛哥提出的“ATBAT”(建造者工作室住宅)计划(1951-1956年)其理念就是希望创造一种符合当地气候、文化和文脉的集合居住区。建筑师们因此试图抽象出一些传统北非城市的空间特征,并将其与集合住宅特有的一些设计要素结合起来,比如空中街道遮阳板、阳台和屋顶平台。显而易见,这两种灵感源泉完全可以充分融合在一起;事实上有据可查的是:起初激发勒·柯布西耶关于集合住宅中某些要素的设计灵感的,正是20世纪30年代他所见的北非城市的紧密布局。 很明显,“成片(mat)”这一概念是与独栋的板楼相对立的;即便如此,“成片”仍然是集合住宅传统中的基本部分,因为建筑师一直在探索概念的城市与建筑相融合的手段。事实上,与被无人气的空地环绕的独栋板楼相对立的、以“成片”概念为基础的大量模型,在这个时期都重新活跃起来:不仅限定了院落空间、而且强化了街道形态的周边型建筑布局;具有建筑等级和空间等级的村落;将地形、社会等级、建筑形式和开放空间结合为个整体的山地城镇(或概念相似的原住居民区)。 不幸的是,这次对集合住宅理想创造性的重新阐释,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沉闷且粗陋的时代背景下,此时,无数板条箱式的高层建筑在世界各地建造起来,对功能清晰性的极度追求,远远超过了对吻合人类基本需求的、丰富而精致的社区形象的关注。这个问题的直接根源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定论:理想集合住宅的实现需要它的每个构成部分都是成功的。当公共设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通过减少社区元素而实现高密度,必然会招致灾难;提供开放空间却没有绿化,就会使“与自然相接触的社区生活”这一概念贬值。类似的巨大缺失在对集合住宅的模仿中非常多见。难道这意味着因为后来的这些灾难性的演变,原型就应该被谴责吗?还是应该谴责开发商和建筑师,因为他们以过于简单的方式回应战后城市危机?但是,即使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很多的战后实验建筑正适合“垂直贫民窟”这个俗称是不会改变的事实。...
1901- 1982 杨廷宝,字仁辉,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与童寯、陆谦受、李惠伯并称为中国建筑师中的“四大名旦”。他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又有对现代建筑理念的创新。 生平经历 建筑成就 杨廷宝主持或参与设计了100多项建筑工程,代表作品包括: 学术贡献 杨廷宝一生著述丰富,成书多部,论文数十篇。他的著作包括《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图原理》等,这些著作对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论文《中国建筑的未来》《建筑与环境》等,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观点。
环境调控建筑学 Architecture of the Well-Tempered Environment
雷纳·班纳姆 Reyner Banham.(1984). 环境调控建筑学 Architecture of the Well-Tempered...
康斯坦特·纽文惠斯 Constant Nieuwenhuys
1920-2005 Constant Nieuwenhuys(1920年7月21日—2005年8月1日),通常被称为Constant,是一位荷兰画家、雕塑家、平面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是家中的长子,其弟弟Jan Nieuwenhuys也成为了艺术家。 早年经历与艺术起步 Constant从小就展现出对绘画和音乐的极大天赋。16岁时,他完成了第一幅油画作品《De Emmaüsgangers》,描绘了耶稣在以马忤斯向两位门徒显现的场景。由于买不起绘画材料,他用麻糖袋作为画布,并使用从一位画家那里买来的颜料。1939年至1941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学院学习。1941年至1943年,他居住在贝亨,通过贝亨学派接触到了塞尚的作品,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CoBrA运动...
走向一种享乐建筑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Enjoyment
亨利·列斐伏尔 Henri Lefebvre. (1973). 走向一种享乐建筑 Vers une architecture...
一栋住宅 一座宫殿 Le corbusier: Une maison-un palais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2011/1928). 一栋住宅 一座宫殿 Le corbusier:...
每件重要的艺术作品,都可以被理解为既是历史性事件,又是针对某些问题艰难探求而来的解决途径。再遇到类似问题时,都将追随它的轨迹。随着解决办法的不断出现,问题也在改变。这一系列解决办法仍然可以揭示出问题所在。 乔治·库布勒 George Kubler 1962 今天一早收到您的来信,我收回昨晚唠唠叨叨的抱怨。读了您的信,了解您二老安康的近况,令我非常开心。在这遥远的城市,作为异乡之客,一切都是陌生的,人们都是漠然的,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 象,很容易唤起对故乡的思念。其余一切都好,生活起居、健康、精神。 请原谅我昨天信中的嗔词吧,那是趴在公共走廊的写字台上写的,人来人往,光线恍惚。如果是在卡尔特修道院的回廊上就不会这样了,那里窗明几净。希望之前没跟您提起过,昨天我去了艾玛的卡尔特修道院,在那里我找到了标准工人住宅的解答,只是那风景是无法复制的。那些修士真是幸运。周六晚在菲耶索莱的帕维亚卡尔特修道院,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西方建筑的意义 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 Christian Norberg-Schultz. (2005/1974). 西方建筑的意义 Meaning in Western...
传统作为一种调适社会的作用在我们的文化里已经消失了。 第一个原因是大量建筑类型的出现,其极端的复杂性使传统手法不再适用,专业化和行业分工与建筑空间一起发展,设计和建造中的商业化和职业化层出不穷。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共有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其结局是丢弃了公认的社会等级制。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的文化崇尚创新,而且常常是为新而新。 阿摩斯·拉普卜特 Amos Rapoport 我们发现,由于上述那些复杂而专业的原因,建筑与聚落设计煎某愈依赖建筑师了。实际上,我们要寻求的是建成形式衍生的双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