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斯克别墅 Villa Busk

布斯克别墅是为音乐家 Terje Welle Busk 及其家人设计的。它坐落在挪威南部奥斯陆峡湾附近的一个悬崖边,俯瞰着奥斯陆峡湾。Villa Busk 体现了 Fehn...

德·萨拉姆住宅 De Saram House

德·萨拉姆住宅是为德·萨拉姆(De Saram)家族设计的,该家族在斯里兰卡音乐界享有盛誉。德·萨拉姆家族成员包括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罗汉·德·萨拉姆(Rohan de Saram)和钢琴家多尔维·德·萨拉姆(Druvi de Saram),他们曾在英国生活和工作。

僧伽罗宅邸 Sinhalese Walauwe

Walauwe 是斯里兰卡传统建筑中的一种贵族宅邸形式,起源于封建和殖民时期。它最初是当地贵族或地方首领的住所,后来在殖民时期逐渐融合了欧洲建筑风格。在僧伽罗社会中,Walauwe 的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Wasala Walauwe”(入口宅邸)象征着家族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贾夫纳院宅 Courtyard House in Jaffna

在斯里兰卡的贾夫纳(Jaffna),传统庭院式住宅中的“Thinai”和“Nadai”是两个重要的建筑和文化元素,它们体现了泰米尔建筑的特色和当地的生活方式。 Thinai Thinai 是泰米尔语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传统住宅入口处的抬高平台或门廊。这种设计在贾夫纳的传统住宅中非常常见,具有以下特点和功能: Nadai Nadai 是泰米尔语中另一个重要的建筑元素,通常指房屋的主入口或前厅。它在传统庭院式住宅中具有以下特点和功能:

安巴拉马休息亭 Ambalama

Karagahagedara Ambalama(卡拉加哈吉德拉休息亭)是斯里兰卡西北省库鲁内加拉地区的一座古老休息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历史背景 建筑特点 文化意义 Ambalama在斯里兰卡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是旅行者的避难所,也是社区活动的重要场所。Karagahagedara Ambalama作为这一传统建筑的代表,体现了斯里兰卡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Karagahagedara...

卢努甘卡小房子 Lunuganga Small House

小屋位于卢努甘加庄园的中心区域,与主屋相邻,但相对独立。小屋最初是作为巴瓦的私人工作室和客房使用。它为来访的客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和私密的空间,同时也为巴瓦本人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工作区域。

卢努甘卡花园房 Lunuganga Garden Room

花园房间位于主屋的入口区域,巧妙地建在巴瓦车库的上方。花园房间拥有宽敞的大门和柱廊,可以直接通往东侧的露台。露台左侧是一片抬高的草坪,上面摆放着古董中式陶罐。右侧则是一些富有画面感的建筑,包括“鸡舍”(Hen House),远处是黑门廊(Black Portico)和睡莲池。

卢努甘卡主屋 Lunuganga Main House

Lunuganga最初是一片废弃的橡胶园,主屋在巴瓦接手时已经存在,巴瓦希望通过改造,将主屋与周围的自然景观更好地融合,同时创造出一个适合居住和创作的空间。部分主屋的墙体被拆除,房间和露台朝草坪敞开。 南侧 北侧 东侧 西侧

习习山庄 Xixi Scenery Reception

习习山庄位于浙江建德灵栖胜景风景区内,由同济大学教授葛如亮设计,1982年建成。它依山而建,与自然完美融合,保留了山石结构,展现出低调而质朴的美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上山游步道在现场确定,它始于一株已有700年树龄的枫香古树,并以石头、树木和建筑的具体关系来定位。游步道本可正对朝南的建筑,山门却折而向东,与国清寺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入口敞廊中间的批檐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挑至敞廊外;地面由卵石和斩假石两种材质划分成3段,前后批檐也出檐至卵石铺地位置,把天空划分为两个部分。由于前后批檐与中间批檐的出檐不同,敞廊在纵深方向又形成三段。 敞廊中间批檐下的外侧矮墙与连续矮墙断开,有3.42m长的矮墙向外推出300mm后有1m矮墙再向外推出200mm;在中间的檐柱的位置上矮墙转折90°,与原来的墙体垂直。矮墙的外推得益于冯纪忠先生。在习习山庄方案阶段,冯先生携夫人曾来到现场给葛先生提议在此把矮墙断开,外扩成半圆平台,可增加挑檐在矮墙上阴影的变化以及矮墙在敞廊地面上阴影的变化。葛先生采纳了意见,只是把半圆改为两段微有转折的直墙。 厚石墙采用了“灵栖做法”。在施工图上,建筑师对“灵栖做法”有明确的说明:“横缝水平(但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直缝有垂直及倾斜;整片墙面不规则地鼓出若干块石头(凸出墙面30~60mm)。 建筑中共采用了4种形式的预制混凝土块地面,并对预制混凝土块进行了两种方式的拼贴:一为密缝,二为留缝(50mm)。

天台山国清寺建筑

作者:葛如亮 提要:国清寺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本文介绍和分析了近两百多年来所形成的国清寺建筑特点,并提出今后修缮规划的一些设想。 天台山:三百里群山散布着华顶、琼台之胜、石梁、铜壶之奇。层层簇簇的山势向南绵亘到天台县城北四公里处,拨起了五座小山峰,从东西北三面环抱着一块足有十多万平方米的敞旷之地,自然地形成了天台山的南大门。这里就是佛教历史上天台宗的中心——国清寺所在之处。 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最澄法师渡海来到天台国清寺,尊天台宗士世道邃、行满为师。最澄回国后,学者日蕃教风盛播,把日本的比睿山改名为天台山,延历寺改名为国清寺。一千多年来,隔着一个大海遥对着两个天台山和国清寺,在宗教、文化、建筑等方面相互影响着。由于天台宗在日本有相当大的影响,解放以来,平均每隔两三年就有日本代表团西渡而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保持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天台山国清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着相当的作用。 但由于它僻处东南一隅,交通不便,历来对它的建筑很少研究,历史上关于国清寺建筑的记载也很少。今年四月,为《建筑与自然》研究专题路过天台,惊奇于它在清规戒律如此森严的宗教建筑中,竟然在不少地方设计得轻松自如。这样的基地自然环境,确属难得。于是留住数天,有一点规划设想。现把粗浅所见作些介绍分析。 一、历史 国清寺始建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建寺之前一年就去世了,“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智者大师临终遗晋王书》)。最早的国清寺原址还看得出一块东西四十米、南北二十米的平地,位于现在寺址围墙以北大约一百米的地方,处于五座小山峰之一——八桂峰的山坡上。 大约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中),寺毁。到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重建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写了“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刻在原址东部山岩石壁之上,瘦挺清劲的字体至今清晰可见。去年就在这块地里又发掘出了唐代的瓦当,可知这确实是建寺初期的原址。隋唐时期,国清寺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停留在半山腰这块并不很大的基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