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 Picturesque

在18世纪以前,“picturesque”一词宽泛地指某种景色或人类活动适合入画。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初期,在洛克(John Locke)感觉哲学的影响下,在视觉之外,比较和联想被加入到对自然之美的体验中。18世纪晚期的“picturesque”不仅指景色像画一样,还是经历了精神文化上的历史性转换之后形成的特定趣味。如画并非仅是视觉行为,还涉及心灵的综合、精神的运作,由眼睛开始的感觉必须引发想象,才能构成一项完整的如画欣赏过程。

威廉·吉尔平(William Gilpin)确立了画家对于粗糙之物的偏好”,尤维戴尔·普赖斯(Uvedale Price)则认为废墟引发的感受会使得崇高(sublime)、美(beautiful)与宗教混淆,因此他另外寻找来自于自然的如画美,这些美存在于卑微的事物。被列为具有如画美的材料包括:破屋、茅舍、磨坊、谷仓、动荡的水面、老树、山羊(毛发需蓬乱)、绵羊(毛色需斑驳)、吉普赛人、乞丐……

总体而言,吉尔平、普赖斯等一众如画的引领者突出废墟,淡化总体和秩序,追求模糊的情感愉悦,反对智性的指导,崇拜浪漫的想象。此时,美的鉴赏家们并未意识到如画存在的道德问题及其局限。

……

拉斯金认为如画使艺术品格降低。如画的较低形式描绘诸如破裂的岩石、茅舍的屋顶、坍塌的磨坊、体弱的人物等,忽视了人在这一场景中的重要性。也忽视了自身的创造能力,与美的更高形式无缘。如画来自于一种必要的、健康的、人类对于美的需要,源自于对工业时代文化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于田园生活的简单纯粹的向往。

拉斯金旋即提出新如画,呼吁不再停留于肌理和消耗情感:反对“表面的如画”(surface—picturesque),欣赏“高贵的如画”(noble picturesque),提倡透纳式如画(Turnerian picturesque),这种新型的美产生于对悲伤和年岁的表达,这两者都是崇高的。

潘玥,回响的世纪风铃:约翰·拉斯金对如画的升华及其现代意义 建筑学报 202009


相关内容

    […] 从这三类庭园植物变态不一的姿态里,或能析出三类庭园三种不同的美学气质:宜居、如画与抽象。 […]

    […] 从这三类庭园植物变态不一的姿态里,或能析出三类庭园三种不同的美学气质:宜居、如画与抽象。 […]

    […] 拉斯金和维奥莱·勒·杜克各自的影响可以在“机体说”和“现实说”这两种类似的建筑理想中看到,它们是建筑学刊物撰稿人蒙哥马利·斯凯勒在他颇有影响的著作中提出来的。他发现在亨利·霍布森·理查森的作品中,这些特质得到了完满的表现。 […]

    […] 如画 […]

    […] 如画的建筑,它的装饰取决于细碎的光影而不是轮廓的纯粹性。当细节被磨损时,他们并不会变得糟糕,反而能获得丰富的效果。这种的风格,尤其是法国哥特,通常适用于易变质材料,比如砖头、砂岩、或软石灰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