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热带国度,一年中有两个月是雨季,这是一种暴雨与骄阳轮换交替的二重奏。一个西方建筑师用了一生的时间学习他的专业技能,现在他要把他的全部经验用在印度,但他必须调整他的知识结构,以满足一份对立的任务书——在这里,舒适是凉爽,是通风,是阴影;然而,在适宜的时候,在有利的季节,阳光应当照射进来;这里到处都是蚊子,不设特殊的装置窗子不可以打开。无论是涉及住宅,涉及办公,还是涉及宫殿,问题的已知条件都取决于不可抗拒的太阳,取决于从一个月到另一个月不断变化的温度条件,取决于或潮湿或干燥的气候条件——一切对立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扮演现代建筑师的角色并不容易。 萨拉巴伊别墅根据主导风向定位(便于气流穿过),在立面装备了遮阳。 另一项研究,旨在重新与高贵而基本的材料建立联系:砖,人类的朋友;裸露的混凝土,人类的朋友;白色涂料,也是人类的朋友;还有饱和的色彩,能够引发愉悦… 结构采用加泰罗尼亚拱:内壁呈筒形,其建造无需模板,以平板瓦直接嵌在灰泥中,衬上一皮砖,最后以混凝土浇筑成形。这些半筒拱以裸露的混凝土过梁为媒介支撑在墙体上。在平行的墙体上开洞,便产生了虚实对比的构成,一场紧张的建筑游戏。 这栋住宅包含了大量的探索,其中最出色的解答当数屋面。屋面由半筒拱构成,其防水一旦确保,便可以覆上土壤。如此一来,房子的上方将出现一处美丽的花园,满铺绒绒的细草,点缀着迷人的鲜花,不要滥植,寥寥几株足矣。建筑师柯布从原则上向园艺师宣战(不论他是谁,哪怕是从天上派来的),因为他们给生活蒙上了一层假象,把异域的植物强加于本土,过度地濫植所谓“稀有”的品种;他们打着自然的幌子,伪造,伪造……甚至伪造环境! 住宅的照片于竣工后摄制。寄来的图片资料反映了“粗暴的行径”——不是因为人们不喜欢壮观的滑道脚下的游泳池,而是出于一位母亲的忧虑,游泳池被改成了小水池,只是扮演着调节空气的角色。把滑道的鼻子戳进齐脚深的加泰罗尼亚拱的美要求宁静。原本考虑使用可转向的落地式电风扇,但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使用者却安装了巨大的吊扇,在顶棚下呜呜作响。 首层地面选用黑色的马德拉斯石材,根据柯布在他所有的石材铺地中采用的新方法,以模度为指导进行铺砌。这使承建者可以毫无浪费地实现无与伦比的和谐华美。这种铺地被誉为“理想铺地”。 勒·柯布西耶全集...
混凝土多孔砖 Concrete Perforated Brick
混凝土多孔砖 Concrete Perforated Brick JGJ137-2001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 04J101-多孔砖、蒸压灰砂砖建筑构造 96(03)SJ101-多孔砖墙体建筑构造图集
以水泥、骨料,以及根据需要加入的掺合料、外加剂等,经加水搅拌、成型、养护制成的混凝土实心砖。 4.1 规格:砖主规格尺寸为:240mm×115mm×53mm。其他规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4.2 密度等级:按混凝土自身的密度分为A级(≥2100kg/m³)、B级(1681kg/m³~2099kg/m³)和C级(≤1680kg/m³)三个密度等级。 4.3 强度等级:砖的抗压强度分为MU40、MU35、MU30、MU25、MU20、MU15六个等级。 4.4...
蒸压灰砂普通砖 autoclaved sand—lime brick 以石灰等钙质材料和砂等硅质材料为主要原料,经坯料制备、压制排气成型、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的实心砖。 蒸压粉煤灰普通砖 autoclaved flyash—lime...
390 mm × 190 mm(厚) × 190/90mm(190系列) 390...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blocks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blocks(ACB) 以粉煤灰,石灰,水泥,石膏,矿渣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发气剂,调节剂,气泡稳定剂,高压蒸养制成的一种多孔混凝土制品。 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外填充墙和非承重内隔墙。 规格...
市场价格 500-700 元/吨 材料容重 12 kN/m³(堆置) 石膏凝结硬化原理 1....
市场价格 400-500 元/吨 材料容重 12 kN/m³(堆置) 石灰凝结硬化原理 1....
结构强度 Structural Strength 防火性能 Fire Resistance 耐久性能 Durability...
虚构城市,就是用一种结构性的语言去谈论城市语言本身。甚至越过语言,回到实物,就是对以往那种不思考的城市设计的不思考。因为这种理念意识到,城市设计并不是靠着一种工具性语言去与一切可能的使用者订定一种容易的关系,而是与我们用以组织城市的建筑语言本身订定一种艰难的关系。它希望开启一条深思城市存在性质的道路,由于没有人最终能走出语言之外,深思存在,也就是城市建筑语言本身的意义机制。它将试图建立一个城市设计作品所能产生的条件或它不产生的条件,如果不能勾勒出一门独立的学说轮靡,至少应提出一种城市设计的技巧工艺。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符号学性质的,实例与意念不分的语言成分的记号-就是虚构城市的实际性内容,走向语言就是走向一门强调彻底性的城市设计批判,就是走向城市设计的解放。 那么,这会给今天的城市设计思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Fictionalizing city aims to talk about...
王澍 虚构城市 Fictionalizing City 以一种符号学的思想来启动城市设计的运作规程,重在语言技巧的推敲,多少给人以形式主义的印象,但从意义机制的角度看,抹消意义,瓦解叙事,在在透露出一种道德,可恰当的称之为“一种形式的道义”,在最彻底的层面上,就是一种虚构城市的方法的系列性、秩序性、破坏性、解放性和游戏性。 一.系列性 虚构城市思考的符号学性质,实际上对盛行于当下城市规划设计中形形色色的中心论哲学是破坏性的,无论是做为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设计基础的逻辑中心论哲学(借用德雷达术语),还是今日中国意识形态性的技术专制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把一套操纵控制的简化图式强加给城市,而忽略了城市多样性的现实,造成生活世界的断裂与不可理解(或放弃理解),全球化的城市同一性复制,反映了价值方向的迷失。从这层意义上说,以结构主义为背景的符号学方法有两个重要任务:第一,它许诺一个能够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缀在一起的结构系列,包括城市的艺术结构在内;第二,在抛弃一切传统权力限制的前提下,它仍然以相对性的术语来陈述一种能把城市凝聚在一起的普遍观念。 从这样一种观点出发,一开始就应坚持这样一种坚定的哲学立场:即在投入设计的过程之前,我们赖以认识城市,指导设计的一套科学的或哲学知识的资料体,都应看成是相对的。每一个城市至多是某些重要的观念形式综合体的系列,所谓系列,即指它们“必然同时既有相同的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就象蒙德里安的四边形在形式上相似,而在颜色大小上又不同一样。”(见[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这就意味着城市设计并不是由于种种外在因素限制,不得不在城市局部上工作,而是在哲学上,它只能把系列做为工作对象,系列建立区别与差异,但任何一个系列的变化都将导致整体的转变,因此它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牵连着整体。以往那种整个城市同构而异质的理想模式已被放弃了,因为它在根本上压制人们的自由,不同系列根据一种普遍理念的相似性,不仅是形式的,也是相对的。其次,系列在结构上首先应被构成,虚构城市是一种不仅与知而且与行有关的活动。它不是传统上在某种方法论指导下的活动,而是时刻警惕着那类东西的出现,并随时清洗,采用的办法就是:直接对城市具体分析。如果说它总要借助某种分析工具,那就是语言学,而符号学就是任何既定的语言系统的瓦解过程,正是在这种持续的自我质疑的消除过程中,我们偶尔能警见某种方法论的影子,但它随着一种无前提的实验过程,出现了又被抹除,暂时固定又开始飘移。所以,它的兴趣不在于对过去和现在做解释,解释总是有前提的解释;也无意于预言未来,因为在事件发生之前,它并不想决定什么,它只是无前提的直接投入历史变动着的城市本身,决不在实验之前作茧自缚。...
王澍 虚构城市 Fictionalizing City 城市设计这个古老主题在当代的复苏,始于我们对城市普遍崩溃的认识。崩溃的原因当然是错综复杂的,但在把责任推给建筑学之外的力量之前,有必要先在建筑学本身进行质疑。把责任推给现代建筑的观念同样过于简单,有必要在现代派与先锋派的建筑语言之间做出区别。如果让我下个定义,我说现代派即是先锋派的结束:当它开发出一种关于建筑作用的可能性的元语言,并视之为一门无所不包的科学观念,进而使建筑语言与象征、与密集的意义、与企图创造理据性,而非任意性的记号连系在一起的时候。跟现代派在一起,世界被缩减,人被简化为一种简单的东西。现代派也给建筑师一种狂妄,即他可以科学的名义主宰城市的生活。在这种意义上,现代建筑语言即是一种权力语言,并因其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而加强,这就是法西斯的语言(在罗兰·巴尔特的意义上)。 就对现代派的批判而言,撇开当下城市设计日益商业化的倾向不谈,从最积极的角度看,无论是认识论上质疑的结果,还是在现代派过分简单的城市规划模式面前的退却,城市设计的复苏都体现了对城市难以把握的复杂现实的认识,或者说,一种信心的丧失、即对那种以为可以从理据上整体性掌握城市建构的信心的丧失,实际上,城市设计就是城市建构局部解决论的同义词。 建筑学而不是城市规划,建筑师而不是规划师开始走向舞台的中心,似乎在一个缩小的范围内,人们更可以看清城市起伏不定的复杂现象,分析理解城市的结构与代码,人们开始谈论城市的意象,试图表现城市的意义,发掘城市的本质,建筑语言重新被看成是一种表达生存意义的工具,或者说,表达某种城市“精神”,某种不可表达者的工具。于是,我们走进了意义过剩的城市时代。到处都是识别性,结果是识别的呕吐;到处都是意义的中心,结果是没有中心;到处都是意义,结果是没有意义的城市。意义的表现与组织的建筑语言已经成为城市中新的日常习语,更重要的是,建筑学很少真的检讨自己的工作方式,即那种依据于一个先决的体系的设计,表达了我们关于城市的某种思想方式和逻辑的模式,或者说,某种我们预定想要表现的价值。 建筑师抱怨城市的权势,即他们天真的认为别人具有而自己不具有的力量。但我要说,最基本的权势就在建筑语言本身,即在它总是追求确认与合群的代码的倾向。如果说现代派的城市建筑语言是理想主义权势化了的语言,那么当下的城市设计就是日趋习语化的权势语言,是被后现代的折衷词汇装扮了的法西斯语言。如果建筑语言继续被看成传达既定意义的工具,随着这种任务的完成,建筑语言埋没了自己。它的埋没也意味着城市的埋没,因为人生来就是语言性动物,他们通过语言发现和理解所生存的城市世界。...
王澍 虚构城市 Fictionalizing City 问城市如何思考人,也意味着去设想一种直面城市本身的城市设计观。如果说城市中有什么东西令我入迷,就是一座城市的居民使其生活世界成为可理解的方式。 可理解不等于就可以阅读。建筑师们迷恋织体城市,因为他们对它实际上束手无策。任何一个织体城市本身都是一团谜一样的乱糟糟的东西。你在它的每一寸都体会到一种可理解的性质,却绝然没有任何理智上清晰可辩的阅读策略。如果说城市阅读是城市设计的基础,我们似乎就走到了一个悖论面前:织体城市是最优越的城市状态,以一种所有居民共同参与的自发活动,在最少强制下多次互相交往、营造、逐渐形成规范和秩序,这被称为自发的程序,也可称为传统。就其形成过程最少强制而言,织体城市的文化传统具有最善的内涵。但是,近代以来的趋势,正如美国学者哈耶克所担心的,是传统这种“自生自发的力量”被“经由审慎思考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所摧毁(《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著,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而我们唯一习得过的城市建筑学,不经审慎思考而组织起来,根本没法成立,因此,织体城市既不能阅读,也不能设计。当然,有人会认为还可以谈谈美学。仅停留在审美,就没有论述织体城市的必要。不错,只要未经近代以来的建筑师插过手,任何一座织体城市看上去就象是一幅安排的最美妙的图画:在一个相当清楚的城市范围内,放着各种各样的东西,零零碎碎,数量少但种类多,却没有什么东西会突兀的冒出来,刺伤你的眼睛,也许在任何一个局部视域都象是在刻意制造混乱,但却整体,是平面或立体的一种表现,美妙悦目的排列,而它那种似乎静止不动,忘记了时间的稳定性质最终确定了它做为“一张图画‘的性质。然而,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也许忘记了顺序发展的时间,却决非静止不动,几乎每一天,它那看似美妙悦目的安排,都被破坏,按照某种专业建筑师不懂的节奏重新组合;于是我们眼里的那个静止的动人景象变成了一个工作台或是一个棋盘,那个城市的空间不是用来审美的观赏的,而是用来活动的,是用于实际操作和游戏的。值得强调的是,这类活动只发生在城市的内部,而且是零碎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说织体城市没有造型,或者,相对于近代以来专业建筑的造型概念而言,它们都实践着一种反造型。某种程度上,我同意霍尔关于城市设计的意见:有意思的是,通常我们用来看待城市的角度,落在城市总图和总体模型上的角度,恰是我们在城市中根本看不到的角度。象罗马万神庙那样几乎是长在城市中的建筑,从图上或模型上看造型粗笨庸肿,与周围建筑关系甚至生硬,但站在它面前,感觉正好相反。我甚至想象,万神庙的侧面与背面,会让人感到轻快,这里全无装饰,在窄街只看到一片弧状的墙体,外皮剥落露出用不同砌法叠成的小砌块的面,我无法看到这座建筑的全部,不能还原出一个造型来,但我仍能抓得住这些粗糙碎块在这座城中呼吸的特点,那种情感的流动,一句话,那种使任何关于这类建筑的理论解释与设计规范统统失效所带来的轻松感,那种内聚在建筑本身和城市本身上的纯粹含义。这种体验,也可以在苏州、皖南……等许多织体城市中获得。 问题不在于城市总图和模型,而在于那种东西里的在外的和在上的理智目光。正是这种视角使建筑师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以为可以操纵城市。这种专业的“神性”从外面和上面指挥着建筑语言,形成有着某种核心的紧密构造,制造宏大的,往往是过度夸张的统一场面,不是企图去认识城市,而是企图用一种宣传式的设计手法去提出一种解决办法,去象征某种新生活的征候,向城市倾泻密集的意义,与企图创造理据性,而非任意性的记号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审慎思考组织起来的“有机环境”中没有“自发的程序”存在的位置。所以,站在织体城市一边,就意味着城市设计必须与这类太专业的建筑学做斗争,与过份自我迷恋的建筑师的“主体性”做斗争,以及几乎是本能的对何系统性的理论与设计观的拒绝,需要反复强调,织体城市最突出的即是它的结构性质,它不是一种统一的场面概念,也并非是一种认识城市并指导设计的框架,决不是什么预先建立起来的东西,这样产生的只是一种理论或设计的解释,一种和城市本身无关的形而上学。结构的目光只能在城市的内部,由细碎成分之间的最小区别构造出来,各成分间的区别具有不可还原的性质,也让我们明白,城市语言表达的诸代码彼此可以脱离,一座织体城市在建筑语言上具有某种不可转译的性质,它只是一些在那儿的事物,对建筑师们说:我在这里,我就是这个样子,无需再朝上添加什么。 织体城市也对我们说,不要呆在外面和上面,请进来。一座织体城市的无造型性,构造的松散性也就是它在结构上的无主体性。在城市中发言的主体不仅是人,也不仅是现代社会所委托的一小撮发言精英,同样在发言的还有城市本身:石头泥灰、琐碎的生活痕迹、身体姿态、纯粹的行动……等等。结构性是这样一种性质:无造型的城市如无确定名字的事物,认识于是不受目的指引,它让你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