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迪加尔俱乐部 Club de Chandigarh

柯布希望在政府广场东北面尽量避免建造其他建筑物,以确保朝向广阔风景和喜马拉雅山展开的视野。这是一项必要的预防措施。但是,需要在此建造一座俱乐部,下于是柯布将它设置在路面以下31处,使它不进人散步道上行人的视野。这是一座朴实无华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它简单的体量很容易便与四周的风景融为一体。

昌迪加尔中心商业区 Centre de la ville

如果说,新德里的城市中心星现为一种古怪的多种建筑风格的杂烩(其中既有帕坦人、莫卧尔帝国以及印度中世纪的风格,又有英国殖民风格),那么与此相反,在昌迪加尔,柯布力图避免城市中心的杂乱无章。他将一种统一的建造体系应用于城市中心所有建设和规划中的建筑。这种建造体系的平面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满足办公、商业、旅宿等多种不同的需要。 城市中心(17区)由几处以大道相连的广场构成。目前,这里尚缺乏足够的绿意和树荫。还不能够称之为宜人。17区仅安排了少量的住宅,这个区主要由商场、店铺、餐馆、咖啡厅和银行构成,白天相当繁华。今天看来,这种城市中心的布局方式仍然是个实验。它与亚洲商业街那种处在立面阴影中狭窄喧器、车水马龙的传统布局十分不同。 在印度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惟有昌迪加尔堪称-座完全现代的城市。正如尼赫鲁总理那恰切的评价–“它摆脱了民族过去的传统”。城市中心的建筑由儿名印度建筑帅负责实施。皮埃尔作为监理负责在施工中精确地贯彻柯布的指示。平面可以按照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但为广获得阴凉,需沿立面问内退出定的空间,作为外廊。

昌迪加尔艺术馆 Musée et galerie des Beaux-Arts

于此,间接采光得到广泛应用。顶棚鲜亮的色彩引人注目:黑,白,红,黄。屋顶上设有巨大的排水沟渠和雨水喷口。陈列馆主体西北侧设有一个200人的报告厅。 陈列馆西南的圆池在雨季将变成一片清凉的水面,可以保持数月。

昌迪加尔建筑艺术学校 Ecole d’ Architecture

这两所学校采取了类似的布局方式:工作室与教室组织在内院的周围;建筑取正南正北朝向,以便充分利用北向的采光;工作室与教室内部的分隔采用低矮的隔墙。柯布要求这两所学校以及前面介绍的陈列馆均以印度人通常采用的红砖来建造,至少立面要以这种材料砌筑。他希望以这些位于政府广场附近的红砖建筑来衬托广场上那些宏大的、具有代表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建筑学校入口:模度的标志“烙”在混凝土墙上,模板采用未经刨光的锯木板,图案被涂上了鲜亮的色彩 工作室内景:钢筋混凝土的顶棚保持脱模后的原状,未加任何修饰:内墙粉刷成白色。 墙上竖向的缝窗用于通风。

昌迪加尔雇工住宅 Maison des Péons

有必要说明的是,昌迪加尔城市规划的纲要由留学牛津大学、了解并欣赏英国文化的政府高官拟定。牛津式的规划纲要包括从雇工住宅到部长住宅,共计13种不同级别的居住形式。迄今为止,雇工都住在窝棚里,没有固定的居所。不过,今后他们将拥有专门为他们设计与建造的住宅,其设计与部长住宅等其他12种住宅的设计一样用心,一样细致。不要误解“级别”的意思!于此,“级别”所指的不过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类。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目前,印度可自由支配的机械资源太少,实在不允许在酷热的季节启动人工空调系统。城市规划师的标尺取决于印度的自然气候:夜晚的清凉。即使在盛夏,夜晚也是清凉的,人们乐于把床抬到屋顶或宅前的绿地上过夜(其重量为3~5kg)。 1952年,关于这个方案,柯布写道:“昌迪加尔的任务书分配给每户雇工家庭110m2的面积。一个低得可怕的指标!各家各户毗邻而居又互不干扰。‘阳光,空间,绿色’,一半有顶,一半开敞,局部封闭——这样的解决方案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而言是全新的。由750人组成个140m见方的村庄……” 这种住宅形式在昌迪加尔被忽视了,或至少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为了这座城市中居民的利益,尼赫鲁总理主张建造经济且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住宅。 一如既往,我最关注为各阶层建造的住宅。总体看来,它们舒适且并不昂贵。在一次与柯布的交谈中,他告诉我,对于我们在住宅与公共建筑的设计中这种照搬国外模式、全然不顾本国气候与环境的做法,他感到震惊,并多少有些失望。是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英式的建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建筑师或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建筑师,却忘记了印度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我认为柯布的话发人深省。我们应当努力探索如何使建筑既符合印度的环境,同时又不失艺术价值。过去,我们对于建筑与审美关注得实在太少。其实,美并不必然意味着更多的花费。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住宅问题,尤其是廉价住宅的问题。实际情况是:再没有比雇用工和勤杂工的居住状况更糟糕的了,他们的住所拥挤、狭小、昏暗无光,英国殖民时期形成的这种居住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有些许改善)。我们的工人住宅也沿循着类似的模式。所能想到的改良就是把一间卧室变成两间卧室,有的还好些,加上了厨房、厕所或浴室。然而,基本的观念却没有改变。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 一个人最迫切的需要不是一隅有顶的空间,而是卫生、采光和供水。其余的尽管也重要。却应当排在第二位,它们取决于或寒冷或炎热,或干旱或多雨的气候条件。 我越来越确信:卫生是确保住宅舒适的前提。显而易见,在1间2.50m x...

挂毯 Tapisseries

在此,又一次,时候到了,机会来了——与两位挂毯手工艺人的邂逅,于是有了从壁画向挂毯的转移。此事正值挂毯的复苏,它刚刚醒来,正在摸索自己的道路。柯布提出他的论断:“挂毯是游牧民的壁画。”(他所谓的“游牧民”,是指生活在出租公寓里的现代人,无论贫富,他们都不能在墙上作画,因为那是房东的墙)然而他们将拥有挂毯,壁画式的挂毯。他们卷起挂毯,离开公寓,然后又在新的住所将其展开。游牧民壁式挂毯的起源可上溯到中世纪;作为可移动的屏壁,它们可以在石墙围合出的过大的房间内营造亲切私密的小空间。而今,挂毯却被框在编织的框子里,像画儿一样挂在墙上——这是个错误!挂毯应当被看作一个可以灵活移动的屏壁,如果可能,应当从顶棚一直垂到地板;如此,它将重获尊严,尤其是它的构图将发生变化。挂毯还会将源自其制作的亲切感引入寓所。不要一心只求纯粹的几何,可以选择冷硬的抽象以外的主题。(纯几何无可非议,但不能狭隘地把它当作教条!)柯布已完成了挂毯第一个系列的8 张底图,挂毯将按照足尺底图制作:2.26m×2.26m,2.26m×3.66m,4.78m×2.95m。这些尺寸都出自模度数列;模度的推广将使一切更为便利,于此的应用便是前奏。模度奠定了这些挂毯构图的基础,在自由的表象下,植入了几何的结构,它决定了壁画构图首要的质。正如在其他各个领域,这里也不例外,现代技术为它找到了简化与丰富的途径。挂毯底图的足尺绘制,对挂毯职工而言意味着繁重的奴役,造价也随之提高;经验告诉我们,可采用其他的方式:先是小比例的构成,然后用照片放大到足尺,再用排笔复原……一步一步从想法朝着最终生长在墙上的表达迈进。 神有时候会来安排时机。柯布曾将现代挂毯命名为“游牧民的壁画”。1951年的一天,奥比松的前任设计教授Pierre Baudouin先生请柯布绘制几张挂毯的草图,以帮助挂毯艺术彻底摆脱传统的影响。在奥比松,挂毯的复兴源于一个原则性的决定:不再把挂毯当作挂在墙面中间,框在花叶边饰或虚构的画框中的一种图画,要让挂毯垂至地板,并按照人的高度来调整它(不得低于2.20m),赋予它普通墙面的宽度(2.95m、3.66m、4.80m 等)在此呈现的这些数值取自“模度”,它们并非以古老或是现代的公寓的尺度为依据,而是以人体的尺度为依据,以我们这些游牧民的身体为依据—-我们,城市中的居民,现代的游牧民!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减,城市的游牧民四处迁移……挂毯使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壁画”——种具有建筑潜力的大尺度绘画。他展开他的“壁画”,将其挂在墙面上,垂至房间的地板。要搬家了?好的,他将他的“壁画”卷起,夹在腋下,走下楼梯,来到新的住所…… 昌迪加尔挂毯 Tapisseries...

苏黎世柯布西耶中心 Heidi Weber Museum

展览馆将以一栋适度的现代游牧民住宅形式出现,既符合“人体尺度”,又避免了常规“展览空间”可能的随意性。借此机会,将为观者奉上一件建筑作品:居住主体安置于屋顶构架下方,彼此保持结构上的独立。 柯布原本设计的是一座住宅:“人类的家(Maison de l’homme)”。如今,这里用作组织展览和会议,对此,这栋建筑显得尤为合适。屋顶的形式特征鲜明:一起一伏两个钢构折板组合成一柄阳伞。除一部小楼梯外,各个楼层之间主要通过坡道相连。坡道在立面上得到极为突出的表达。此外,顶层露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屋顶构架以4mm厚的钢板焊接而成,涂以“舰艇灰”。居住主体的设计以先前的研究为基础,尤其是基于一种名为“226 × 226 ×...

惟有思想可以流传

人,历经一生的岁月,通过他的工作、努力以及与自我的抗争,逐渐积累起一些成果。然而一个人穷其一生,他充满热情的探索,积累的成果,还有以痛苦的代价换来的经验,这一切的一切终将不复存在。死亡,生命不可违背的最严酷的律法,将终止所有的行动。惟有劳动的结晶——思想——可以流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就如同流水…… 自青年时起,我便实实在在地接触到事物的分量。首先是材料的重量和材料的强度。继而是人:人的各种品质,人的忍耐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阻抗。我终生与它们相伴。我提出大胆的解答,尝试材料荷载的极限……但要立得住,要立得稳!我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往往令我感到惊奇,时至今日仍然如此。我认识,我接受,我观望,我看到……历经风雨和阳光,想来自己不过是俗世中的一粒微尘。 如今,我已七十有七,我人生的道德箴言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行动。生命需要行动,稳健、严格而准确的行动。端正,规律,持久,坚韧——此为艺术创造之不可替代的环境。 我曾写下:坚韧,乃是生命的定义。因为坚韧是自然本有,是丰富多产。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中正淳朴,需要持之以恒。它是勇气和内在力量的明证,是存在本质的称谓。生命历经人,抑或人来经历生命,于是,便引发了种种偶然。看,那水面……看,那蔚蓝,它蕴育着人类将行的所有的善……毕竟,作为终结,一切都将复归大海…… 归根结底,存在这样的斗争:人,孤独地面对自己头脑里恶魔和天使的斗争。仲裁只有一个,那便是你自己的内心。人物不分大小,都可以从卑贱走向崇高。这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 我的一生为探索和发现所充盈。这是一种选择。你可以热衷于驾驶豪华的凯迪拉克,你也可以热衷于你所从事的工作。对真理的探求井非易事。真理不存在于极端中,而是流淌于两岸之间,时如涓滑细流,时如滔滔江水……每日而有不同…… 17岁半,我盖起了我的第一栋房子。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对抗行家的意见。一个大胆的决定:两个角窗。在工地上我第一次见识了砖。我掂量了一下,它的重量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我呆呆地愣在那里——一块、两块……几百万块砖头就这样一块接一块地砌起来。行家和官员们的意见?无关紧要。我记得1953年前后与莫里斯·雅合多的一段谈话,关于毕加索。他说毕加索问他:“我罗马的展览反响如何?”我接过朋友的话,说道:“如果你回答:‘不好,展览的影响很糟糕。’那毕加索会说:‘我不在乎,我自有道理,公众的意见对我来说无所谓。’” 32岁,热情、正直、大胆,我创办了《新精神》,怀着无限的勇气,准备迎接一切挑战。同年,我出版了《走向新建筑》,其中,清晰地呈现并肯定了一种对事物(包括冒险)的看法。那时,根扎了下来,根正在扎下来。年轻,是纯粹,是刚硬,是绝不妥协。然后,一点一点地松开,弹簧就这样松开来。这是人的必然,是命运的必然。从襁褓小儿到而立之年,吸纳,搅拌,融合,如同指向地心的巨大漩涡!他从不为琐事羁绊,他走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