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雏甲组 Fengchu Western Zhou Palace

大门、隧、塾、树和宁(zhu) 甲组建筑的“大门”在中轴线南端,从它与左右房间的关系来看,这一列是在同一屋盖下,即此门是有屋盖的穿堂形式。门道古称“隧”,宽3米,进深6米,还保留地面路土及中间门槛的痕迹。门槛处地面高起,向南北逐渐坡下。门两侧的房间,即所谓的“塾”,《仪礼》等典籍也多有提到塾的,按其在门东、西侧的位置,而称为“东塾”、“西塾”或“左塾”、“右塾”。如塾内作南北分隔,则还有前、后塾之分。这里,塾内地面无存,未发现分隔遗迹,仅在两塾内部地面各发现一个柱洞,目前尚难判断是否与分隔有关。 此门的门道处无台基,即东、西塾台基是断开的,台基残面高出门道80~100厘米。这种断砌造的大门,最早见于偃师二里头夏遗址F2,它是车辆通行所要求的。 门前4米处,相对门道有版筑影壁遗迹(影壁略偏西,应是施工误差所致),东西长4.80 米,厚 1.20 米,残高20 厘米。从影壁四角残存的础石和木炭痕迹来看,原来四角各立有木壁柱,推测原来上部是有顶盖的。门前设影壁,直到目前有的民居还保持这种做法。门前或门内设影壁,原是为了遮挡外部视线或防止大风直吹门内,但是在奴隶制度下,这一设施是有阶级限制的。影壁在古文献中称“树”或“屏”。,西周时它作为一种礼制设置,只有邦君以上的身份才有资格用“树”来遮挡大门,等级限制是很严格的。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往往发生僭越行为。孔子曾批评齐国重臣管仲的宅邸门前建影壁,说:“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老夫子的义愤之情,溢于言表。“周承殷制”,周朝关于“树”的等级规定很可能也是继承殷商制度的。这座约是建于西周建国之前的建筑,门前有“树”,大概不是一般奴隶主所有,而是邦君的建筑。附近董家村出土的卫鼎,铭文中有裘卫与邦君厉为土地争讼的记载,这或可作为一个证明。...

二里头 F2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F2 遗址平面图 围墙及廊庑 F2的墙体与F1不同,F1为原始的木骨泥墙做法,F2的东、北、西三面外墙则为氏族晚期已出现的版筑做法。北墙为褐色料礓土夯筑而成,宽约1.90米,长约57米。墙东端嵌入东墙,可知施工时此北墙先于东墙。依北墙南壁的中部略偏西,有一13米长的短廊式建筑基址,宽为2.40-2.60米。它是直接压在庭院夯土之上的高约20厘米的夯土台基。台基南边前沿有一排六个直径约 18 厘米的柱洞,间距在 2.10~2.75...

波斯波利斯拼贴宫 Persepolis Palace H 

台地的西南角,薛西斯宫的西边,可能曾经是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的宫殿所在地,但现存遗址为一个居住结构,由一位不知名的后阿契美尼德后裔使用的旧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拼凑而成,这些材料和装饰品来自台地上的旧结构。

塔尔欣石庙 Tarxien

马耳他,宗教围绕着古代的母神崇拜。然而,马耳他不应被视为更原始的地方,而应被视为一个女神崇拜不仅存在而且兴盛的地方。马耳他也不太可能完全孤立。事实上,大量的寺庙远远超出了当地居民的需要,这意味着该岛是一种宗教目的地。人们来到岛上寻找神谕,与祖先交流。仪式似乎包括睡觉和做梦。 寺庙的内部空间是由他们自己的石头定义的。外墙和内墙之间的空间被泥土和碎石填满,整个空间被堆砌起来,形成内部洞穴的假山。这些空间是如何盖屋顶的,目前仍存在争议。

半坡F1

是这聚落的晚期建筑,现存平面南北长约10800,东西残长10500。出入口在东部中间,宽约1000。室内外大致等高,周围墙壁部分保存完整,墙高距室内地面500,墙厚900~1300。墙内有若干不整齐的柱洞,转角处较密集,柱径70~250不等,一般约150-200,深300~700,这些都是加强矮墙承受屋盖荷载的支柱遗迹。遗址内西部有两只完整的大柱洞,外附残破的经过烧烤的“泥圈”。二柱洞从“泥圈”外皮计算,南北净距4500。南柱洞直径450,深700;北柱洞直径470,深500。另于南柱东部大约等距处,残存一个已遭破坏的大柱洞,从底部炭化痕迹看,直径400,复原应为对称布置的四个中心柱。柱洞外围有“泥圈”,实为柱身防火涂层的残迹。泥圈”南北较长,侧端呈残断面并有横向构件遗痕,从发掘记录看来,西向也有小洞及明显的断痕。此外,沿中柱轴线一带并发现若干属于此建筑的小柱洞以及两面光”的“烧土”残块。由此可知,这座建筑原系沿柱南北及东西皆有墙壁分隔。 前部厅堂、后部卧室的布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个“前堂后室”的实例。“大房子”的出现,使原始聚落的建筑群形成了一个核心,它反映着团结向心的氏族公社的原则。当原始公社解体,奴隶制确立之初,原始社会所留下的建筑遗产中,最高水平的“大房子必然被奴隶主所霸占,使之发生质的转变,从而出现历史上第一座统治阶级的宫殿。 《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半坡 F24 Banpo

大柱洞已略呈柱网,初具“间”的雏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例,它标志以间架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已经萌芽。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间一列四柱洞大致在一直线上,约反映了脊檩已达两山,即四柱等高。据发掘记录,遗址中部偏南一带,有与南墙平行的草筋泥残断直达东墙(西端残缺)。残墙两面涂泥,共厚260,中间有南北向扁洞(约70×20),应是板椽遗迹,可证敷泥屋盖为南北两坡(室内地面未见沟漕和小柱洞的墙基,可知室内无隔墙)。 入口宽敞,但门内外均未发现缓冲处理或遮挡结构的痕迹,看来似乎门口已釆用不固定的掩闭设置,诸如苇编的帘、席或枝条编笆之类的挡板。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半坡 F22 Banpo

北美苏必利尔湖附近阿吉布洼(Ojibwa)部落的印第安人住房也有类似的形式(其内部无隔墙,也是火塘居中,一般常供两个或三个对偶家庭共同使用),对照来看,半坡的创作更为优胜。首先是入口的处理,遗址入口处也有木骨遗迹,推知门限高若槛墙,可略起掩蔽作用,也可减少地面尘土吹入室内。另一特点是,门内两侧设隔墙,墙后形成适于卧寝要求的隐奥空间。

建筑物 Objects

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战斗,而不是模仿旧的斗争。 Die Auferstehung der Toten soll neue Schlachten...

美感 Aesthetic

有两个现存的、并发的、同步的、紧密相连的、无法拆分的因素: a)一种生物的现象,影响我们的基本感觉。 b)一种美学的现象,影响我们的理智与情感。 这两种在感觉中同时出现的统一现象诱发出了建筑的情感——好的或是坏的。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