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雏甲组 Fengchu Western Zhou Palace
大门、隧、塾、树和宁(zhu) 甲组建筑的“大门”在中轴线南端,从它与左右房间的关系来看,这一列是在同一屋盖下,即此门是有屋盖的穿堂形式。门道古称“隧”,宽3米,进深6米,还保留地面路土及中间门槛的痕迹。门槛处地面高起,向南北逐渐坡下。门两侧的房间,即所谓的“塾”,《仪礼》等典籍也多有提到塾的,按其在门东、西侧的位置,而称为“东塾”、“西塾”或“左塾”、“右塾”。如塾内作南北分隔,则还有前、后塾之分。这里,塾内地面无存,未发现分隔遗迹,仅在两塾内部地面各发现一个柱洞,目前尚难判断是否与分隔有关。 此门的门道处无台基,即东、西塾台基是断开的,台基残面高出门道80~100厘米。这种断砌造的大门,最早见于偃师二里头夏遗址F2,它是车辆通行所要求的。 门前4米处,相对门道有版筑影壁遗迹(影壁略偏西,应是施工误差所致),东西长4.80 米,厚 1.20 米,残高20 厘米。从影壁四角残存的础石和木炭痕迹来看,原来四角各立有木壁柱,推测原来上部是有顶盖的。门前设影壁,直到目前有的民居还保持这种做法。门前或门内设影壁,原是为了遮挡外部视线或防止大风直吹门内,但是在奴隶制度下,这一设施是有阶级限制的。影壁在古文献中称“树”或“屏”。,西周时它作为一种礼制设置,只有邦君以上的身份才有资格用“树”来遮挡大门,等级限制是很严格的。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往往发生僭越行为。孔子曾批评齐国重臣管仲的宅邸门前建影壁,说:“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老夫子的义愤之情,溢于言表。“周承殷制”,周朝关于“树”的等级规定很可能也是继承殷商制度的。这座约是建于西周建国之前的建筑,门前有“树”,大概不是一般奴隶主所有,而是邦君的建筑。附近董家村出土的卫鼎,铭文中有裘卫与邦君厉为土地争讼的记载,这或可作为一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