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探访 | 阿索斯 雅典娜神庙

这是小亚细亚最古老的多立克神庙。建造者以及他们的故事都已消逝,我们无法得知他们付出了什么,也无从了解他们得到了什么回报。他们将权力、荣耀和过错,都带进了坟墓。2500年后,在那些饱经风霜的灰褐色石头中,留下的只有一种纯粹的精神创造,关于山海,关于几何与比例。

山/海/岛

如何用几百平米,汇聚起方圆数十公里的能量?这是古希腊人擅长的事情。

阿索斯卫城,建在一座熄灭的火山锥上,四周陡崖垂直落下,一层层退入了爱琴海。卫城对面的莱斯沃斯岛,若隐若现。你或许没听过莱斯沃斯,却一定听过它馈赠的两个词:Lesbian,因诗人萨福在此写下炽热的情诗,而被后世借去命名爱的一种方向;Lyric,因岛民把四弦竖琴加至七弦,让文字在琴弦上有了一席之地。

透过柱子,望着对面的莱斯沃斯岛,我想起了柯布西耶的几张速写。关于帕特农,他连柱子都懒得画完整,却不惜余力地描绘了山海和天空。古希腊人借助山海,在造一个巨大的房子,陡崖做墙,岛影做帘。垂直的重力,远处的海平面,共同构建出了直角之诗。

当柱头成为凳子

关于神庙复原的想象实在无聊,因为我对建筑史没什么兴趣。而此刻面前的场景,却打动了我:夕阳下,三个女生,面向莱斯沃斯岛,并排坐在了一个多立克柱头上。

几千年前的柱头,此刻它是一张凳子,这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古希腊人为何把石头加工成这个形状,或许为了结构,或许为了某种比例,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已不重要,因为时间会摧毁人们对建筑的预设与解释。这让我想起在巴瓦的庄园里,一根回收的雕花木柱,水平放置,摇身一变,成为了扶手。建筑学有两件大事:第一件事,人类发明了柱子这个概念;第二件事,人类摧毁了柱子这个概念。前者被称为古典,后者被称为现代。

粗野的神庙

我想把这些文字改成灰褐色,因为这里的道路和房子都是灰褐色的,神庙也不例外。一切都是像是从火山口喷出来的,就地开采的安山岩,给整个卫城赋予了统一的色调。山脚的剧场,山腰的集市,消隐在一片灰褐色中,不仔细看,甚至很难察觉它们。

就地取材,应该是条件受限。等他们的后代有条件,白色大理石成为了神庙的标配。安山岩,这种粗糙有颗粒感的火成岩,反而让这座神庙有了独特的张力。就好像用皱巴巴的粗麻布,制作了一套精致的礼服。当细节被磨损时,它们并不会变得糟糕,反而能获得丰富的效果。

人类无法只追求光亮精致,毕竟他们自己也是易朽的。两千多年后,人们发明了一个新的词语,粗野主义。

不知道古希腊人是否养猫,它们也喜欢在阿索斯眺望莱斯沃斯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