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功能·形式、日常性·纪念性

魏春雨

地·方

地方字面上指的是一个区域,很容易对应英文的Local。但实际上它是两个字合起来的一个词,“地”指“在地性”,是建筑的自然向象度;而“方”则指建筑本体的内在逻辑。

建筑可以不是简单地受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牵引,而是像我们的人格一样拥有一种内在的完善的自我体系,从而抵抗当下的浮躁。

在地性与自治性这两个概念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在地性包含建筑本体在地的自治性表达,不会轻易受到外界潮流以及多种物欲的功能性影响。

功能·形式

功能类型与形式类型应该可以分离,建筑应该回归建筑本体。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校园主流是,讲究功能轴线,场所性更多是依附在功能基础之上,只要好用并且符合现代审美就可以了,但是感觉不到大学的精神。我把校园建筑组群中的功能类型尽量摒弃掉,用同一种语言逻辑去组织,核心是营造某种契里科式的场景。学生在这里会受到一种莫名的制约,让他们回到学习的氛围中去。

在这种场景下,学习转化成了某种仪式,这也是我对于建筑过于强调功能性的抵制。功能是人基于现在的理解提出的,它很可能是临时性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我们可能需要压制某种常态的功能,站在认知的角度去理解建筑,刻意塑造特定指向的场景仪式感,让人感觉到敬畏,感觉到某种强大的场所精神。这也与我所追求的自治性表达一致,不仅没有淡化建筑,甚至强调了它的存在。

日常性·纪念性

实际上,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纪念性。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和小城镇中,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性保留得很好。

例如偏远山区,赶集是日常的,但是人们在赶集的时候要穿上新衣服,并且看一场戏。赶集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极具仪式性。

一间日常起居用的普通乡宅,无论多么小,一进门就可以看到照壁,再往里两侧是堂屋,供奉着一些牌位,天然形成一种仪式感。

仪式性就藏在日常性里,二者相互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