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与形式建构︱参考文献

  1. Alan Holgate. The Art in Structural Design: An Introduction and Sourcebook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86.
  2. Alois Riegl, Tr. E. Kain. Stilfragen. Problems of style, Princeton, 1992.
  3. Atelier Bow-Wow. Bow-Wow from POST BUBBLE CITY. 东京: INAX出版, 2006.
  4. Atelier Bow-Wow. The Architectures of Atelier Bow-Wow: Behaviorology. NewYork: Rizzoli,2010.
  5. Banister Flight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London: Nabu Press,2011.
  6. Beatriz Colomina. Privacy and Publicity: Modern Architecture As Mass Media, Adolf Loos and Le Corbusier. NewYork: The MIT Press, 1994.
  7. Domino Galileo Galilei, Henry Crew, Alfonso de Salvio: Two New Sciences. 1933.
  8. Eduardo Torroja. Philosophy of Structur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9. Forrest Wilson. Structure: The Essence of Architecture[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1982.
  10. Geoffrey Scott. The Architecture of Humanism New edition edition. New York. Architectural Press.1980.
  11. George L. Hersey. Pythagorean Palaces—Magic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6.
  12. Heinrich Wölfflin, Marie Donald Mackie Hottinger.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Dover Publications, 1932.
  13. 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s. Débats, 1981.
  14. John Summerson. The Classical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NewYork: The MIT Press, 1966.
  15. Jürg Conzett, Mohsen Mostafavi, Bruno Reichlin. Structure as Space[M]. London: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2006.
  16. Max Dvorak. Kunstgeschichte als Geistesgeschichte. R. Piper, 1924.
  17. Peter Collins. Changing Idea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1750-1950.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8.
  18. Lon R. Shelby. The Geometrical Knowledge of Mediaeval Master Masons, Speculum Vol.47 No.3, 1972.
  19. Rudolf Wittkower.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20. Humanism. W. W. Norton & Company, 1971.
  21. 林中杰.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 日本现代城市乌托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1.05.
  22. 陈以一.世界建筑结构设计精品选·日本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3. 傅金华.日本抗震结构 · 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09.
  24. 王静.日本现代空间与材料表现.南京:东南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
  25. 张毅捷.中日楼阁式木塔比较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6. 武云霞.60—90年代日本建筑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研究[D].东南大学,1995.
  27. 姚亚雄.建筑创作与结构形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
  28. 程云杉.从支撑系统到建筑体系——面向结构一体的案例研究[D].东南大学,2010.
  29. 钱晶晶.从生活方式角度解析日本住宅空间[D].东南大学,2008.
  30. 张杨.日本近现代建筑发展演变的脉络关系浅析[D].北京大学,2012.
  31. 何永超,邓长根,曾康康等.日本高层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J].工业建筑,2002,32(5):29-31.
  32. 牛盛楠,马剑,杨现国,等.“以柔克刚”——谈汶川震后对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新技术的借鉴[J].新建筑,2008,(4):109-111.
  33. 杨杰.日本建筑抗震技术及其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2):45-47.
  34. 沈麒,杨沈.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34(4):102-106.
  35. 楼旦丰,杨彦鑫.浅谈日本抗震建筑设计的要素[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6):19-20.
  36. 吴农,巩新枝,王军,等.日本大城市建筑物地震灾害模拟技术[J].新建筑,2009,(2):107-111.
  37. 李志民,周岷,李曙婷,等.日本中小学校建筑抗震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09,(3):23-25.
  38. 霍维捷.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现状[J].上海建设科技,2005,(6):17-19.
  39. 王国光.重建福祉——日本中小学校的防灾与灾后重建启示[J].南方建筑,2008,(6):23-25.
  40. 林晨.日本木结构独立住宅的建造及其人性化特点[J].华中建筑,2012,(5):29-33.
  41. 包慕萍.英雄主义和幕后导演日本建筑师与东京奥林匹克及其后的都市创造[J].时代建筑,2008,(4):34-40.
  42. 黄居正,吴国平.建构与生成——战后日本现代建筑的演变[J].新建筑,2011,(2):76-88.
  43. 许懋彦,邹晓霞.由三个问题浅议20世纪90年代日本建筑现象[J].城市建筑,2005,(4):20-23.
  44. 单琳琳,刘松茯.日本现代建筑民族根生性的意蕴表达[J].华中建筑,2012,(7):36-39.
  45. 许政.日本建筑的现代化及其借鉴[C].2009世界建筑
  46. 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439-443.
  47. 张扬.试析日本当代建筑之表现[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29(4):97-100.
  48. 肖艳萍.向日本学什么? ——关于日本建筑考察的思考[J].建筑技艺,2011,(5):246-247.
  49. 吴家琛.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J].世界家苑,2011,(1):46,86.
  50. 顾晶,杨茂川.日本建筑继承传统意象手法浅析与启示. 山西建筑,2009,35(20):14-15.
  51. 薛晔.战后二十年间的日本现代建筑及其美学特征.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387-391.
  52. 杨畅.日本建筑作品中的本土文化反映.山西建筑,2012,38(30):39-40.
  53. 杨一帆.近代日本建筑师对“日本式”建筑的早期探索及其社会背景.全国第八次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346-348.
  54. 叶晓健.日本高层居住建筑发展中体现社会以及技术问题的变迁.住区,2012,(3).
  55. 柳肃.日本的神社建筑及其文化特征.中外建筑,2002.
  56. 何柯.从模仿到回归——论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五个阶段.建筑与文化,2010.
  57. 李湘洲.国外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现状(一)—日本的住宅工业化.中国住宅设施,2005.
  58. 马国馨.丹下健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9. 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60. 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1. [英] 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艺术词典.殷企平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62. [美] 安德鲁·查尔森.建筑中的结构思维: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设计手册.李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3. [英] 安格斯·J·麦克唐纳.结构与建筑.陈治业等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64. [英] 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朱进东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5. [英] 比尔·阿迪斯.创造力和创新:结构工程师对设计的贡献.高立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6. [日] 柄谷行人.作为隐喻的建筑.应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67. [法]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68. [古希腊] 柏拉图.蒂迈欧篇.谢文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9. 陈洁萍.场地书写.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70. 布正伟.现代建筑的结构构思与设计技巧.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1. [日]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叶渭渠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2. [日] 川口卫,阿部优,松谷宥彦,等.建筑结构的奥秘——力的传递与形式.王小盾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73. 戴航,高燕.梁构·建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4. [英] E. H.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75. [英] E. H.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76. [美] 富勒·摩尔.结构系统概论.赵梦琳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7. [美] 戴维·P.比林顿.塔和桥:结构工程的新艺术.钟吉秀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78. 樊振和.建筑结构体系及选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9. 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
  80. [德] 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罗德胤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1. [美] H. H. 阿森纳.绘画·雕塑·建筑 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82. [日] 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覃力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3.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4. [德]海诺·恩格尔.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林昌明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85. [日] 矶崎新.反建筑史.胡倩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6. [法] 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87. [英]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8. [英] 理查德·韦斯顿.材料、形式和建筑.范肃宁,陈佳良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89.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90.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91. [挪] 克里斯蒂安· 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李路珂,欧阳怡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2. [美] 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3. [美]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94. [美] 肯特·C·布鲁姆,查尔斯·W·摩尔.身体,记忆与建筑.成朝晖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95. [意] 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96.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第二版) 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7. 刘悦笛.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98. 罗福午,张惠英,杨军.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及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9. 日建设计集团.环境建筑的前沿 日建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00. Richard C. Levene and Fernando Marquez Cecilia.1987—1998雷姆·库哈斯.林尹星等译.台北:惠彰企业,2002.
  101. [英] 塞西尔·巴尔蒙德.异规.李寒松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02.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3. 2008.
  104. 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5. [英] 托尼·亨特.托尼·亨特的结构学手记.于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06. [德] V. M. 兰普尼亚尼.哈特耶 20世纪建筑百科辞典.楚新地,邓庆尧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7. [德]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李伟,郭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08. [德] 威尔弗利·柯霍.建筑风格学 欧洲建筑艺术经典——从古典到当代.陈滢世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9.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10. [英] 休·奥尔德西-威廉斯.当代仿生建筑.卢昀伟等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11. [西] 伊格拉西·德拉索—莫拉莱斯.差异——当代建筑的地志.施植明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12. [澳] 约翰·哈特利.文化研究简史.季广茂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113. [日] 斋藤公男.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展望——空间结构设计的过去·现在·未来.季小莲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4. [日] 增田一真.结构形态与建筑设计.任莅棣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5.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7. 周诗岩.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18. [日] 深泽义和.建筑结构设计精髓.刘云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19. [日] 原口秀昭.漫画结构力学入门.林晨怡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20. [日] 末益博志,长嶋利夫.漫画材料力学入门.滕永红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21. [英] 萨慧兰·莱尔.结构大师:构筑当代创新建筑.香港日瀚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122. [日] 冈村仁等.充满生机的技术 激活建筑的结构设计.邹洪灿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23. 20世紀建築研究編集委員会.20世紀建築研究.东京:INAX出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