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自行车宅

自行车进入中国大概在1870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自行车的数量、骑车的人数都达到了高峰:据说全国当时拥有5亿辆自行车,北京有80%的人骑车。于是中国有了 “自行车王国”之称。这个应该不仅意味着中国拥有大量的自行车,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行车的使用方式有其独到之处:在安东尼奥尼《中国》这部电影中,有个骑在自行车上打太极拳的镜 头,记录了这件现代交通工具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融合的时刻;更常见的是在一辆自行车上载一家四口人,夫妻俩带两个孩子,或驮超大量货物,体现出一种国人擅长的对有限资源巧妙利用的智慧,构成了一种自行车上的生活方式。中国也出现了自己著名的自行车品牌:飞鸽,永久,凤凰。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曾说:让每家都拥有一辆飞鸽。自行车代表了生活水平。

从设计上说,真正有中国特色的自行车是红旗牌加重:加重自行车代表了有中国特色的自行车的出现,其特征是双梁、粗辐条、前叉和货架配备保险杠,等等。它的设计满足了一辆车可以载多人或者大量物品的需要。

中国建筑由于自行车而改变的最早案例很可能是紫禁城:末代皇帝溥仪在1909到1912年间得到他的第一辆自行车,为了能在皇宫里,即他的家中,不受阻碍地骑车,于是下令把传统的中国髙门槛中间都切开 一个缺口。动作虽然不算大,但意义不小:自行车骑人住宅了。

不幸的是,过去30年中,中国自行车的数 量有所下降,而骑车的人数更是大幅度减 少。今天的中国陷入了骑自行车的困境: 汽车把自行车从城市交通的主流中挤了出 去。一方面,汽车带给我们的问题远远多 于便利:交通拥堵,无处停车,空气污 染;另一方面,汽车给骑车的人们带来危 险和尾气。如何使自行车这一最健康最环 保的出行方式,重新回到中国的城市中,是 有关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尽管困难重重。北京 市已有如下计划:在下一个五年里,使自 行车成为三公里半径/一刻钟生活圈中主 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其他两个是步行与公 共交通)。并要完善3200公里,连续的、 成网络的自行车道路,这是多少年来第一 次北京为重新恢复自行车文化做出的壮 举。我们对此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如果 真有3200公里的自行车道,那当然是一个 大好事。但是如果自行车道还是用来停了 汽车,那3200公里也就不再成为咱们期望的那样的现实了。

总之,自行车和绿色出行体系,是令所有人期待和向往的。

城市交通组织的改善需要管理层面上的宏观决策.自行车的设计需要有 专门的知识。作为建筑师,我们能做的也许是在更具体更微观的层面上, 并聚焦在空间的问题上:我们关注的是日常生活和自行车的关系,即有 关自行车的生活方式,或对自行车友好的住宅。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 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居民住到了多层或高层建筑里,出于安全,搬车上楼是普遍的(我自己就有过每日扛车上下四层楼的经历)。针对这个现 象,我们想到的是:有没有可能把车骑上楼去,甚至骑回家中?于是回到 了溥仪的命题。80年代初读书时,因为看到美国青少年把城市空间及其 中的种种元素,如台阶和路椅当作游戏场,受了启发,就曾经设计一个自 行车公寓:各家各户的大门打开后,邻居们可以骑着车互相串门。自行车 从交通工具发展到体育游戏设备,进而骑车成为社交手段。